陆衍之的消失,就像他耗尽半生心血主导的 “逆流方舟” 计划一样,始终笼罩在一层难以捉摸的量子迷雾中,成为人类科技史上最令人费解的谜团之一。
这份谜团不仅困扰着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更让无数关注人类文明未来的人彻夜难眠 ——
毕竟,“逆流方舟” 计划承载的并非普通的科研使命,而是在宇宙环境日益恶化、地球资源濒临枯竭的 2045 年,为人类文明留存火种的最后希望。
这位 35 岁的计划总指挥官,在最后 17 秒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如同被宇宙的不确定性原理笼罩,没有任何人能精准还原。
监控画面经过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量子计算实验室 327 次算法优化、美国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 412 组数据比对,依然无法消除画面中 0.001 秒级别的帧模糊,这种神秘程度,
与他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那篇关于暗物质捕获的论文附录如出一辙。
那篇附录占据了论文 67% 的篇幅,密密麻麻的公式涉及 11 维超弦理论、量子隧穿效应等 23 个前沿物理分支,晦涩的推导过程中,仅 “暗物质粒子波函数坍缩控制方程” 这一项,
就需要 3 台超级计算机同时运算 72 小时才能验证部分参数。即便让全球 17 个国家、共 203 位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齐聚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钻研数月,
也只能窥探到冰山一角,至今仍有超过 30% 的内容处于学界争议的 “灰色地带”,其中关于 “暗物质能量转化效率突破 50%” 的假设,
更是引发了 2042 年物理学界的 “世纪论战”,先后有 89 篇反驳论文发表,却始终无人能彻底推翻陆衍之的推导逻辑。
作为中国尖端战士,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量子物理与时空理论双博士,陆衍之的学术生涯本就充满传奇色彩。
他 22 岁入学时,就以满分成绩打破了 MIT 量子物理导论课程的百年纪录,导师曾评价他 “对物理规律的敏感度,堪比探测器对暗物质的捕捉能力”。
早在 2035 年,35 岁的他就提出了 “暗物质粒子可控捕获” 理论,当时这一理论因突破传统认知 ——
传统理论认为暗物质粒子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电磁相互作用,无法被直接捕获 —— 还曾遭到近半数同行的质疑,其中包括 203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艾伦?威尔逊,
威尔逊公开表示 “陆衍之的理论就像用渔网捕捉影子,毫无现实意义”。
但仅仅 3 年后,也就是 2038 年,陆衍之就用自己带领团队耗时 5 年、耗资 120 亿美金自制的 “星尘捕手” 装置,在实验室环境下首次实现了 0.003 克暗物质粒子的稳定捕获。
这一成果公布时,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动,《科学》杂志将其评为 “21 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科学突破”——
要知道,此前人类对暗物质的研究仅停留在通过引力透镜效应间接观测的阶段,直接捕获暗物质粒子被视为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科研机构将其与 “实现永动机” 列为同一级别的空想。
该成果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本源打开了新的大门,更直接推动联合国将 “逆流方舟” 计划的预算从最初的 500 亿美金大幅提升至 2300 亿美金,预算分配涵盖深海节点建设(870 亿)、
星际飞船研发(650 亿)、“火种” 成员筛选与培训(480 亿)、应急储备(300 亿)四大板块。
在随后的计划总指挥官选拔中,陆衍之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以及对时空理论的深刻理解,从 372 位涵盖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候选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
在最终的评审投票中,他获得了 369 票的绝对支持,毫无悬念地成为这一关乎人类文明延续计划的掌舵人。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 “龙宫” 基地 B 区中央控制室的监控画面,如今已成为全球科研机构反复研究的珍贵资料。
“龙宫” 基地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西侧 120 公里处的海底 米深度,是人类迄今为止建设的最深海底科研基地,其抗压外壳采用了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能抵御相当于 1100 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基地内部的生态系统完全模拟地球表面,确保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画面中,除了他专注的神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左手无名指上那枚边缘明显磨损的银戒 —— 这是他还未正式举行婚礼的妻子、苏清沅送给他的。
苏清沅是医生,现在还在燕京等着他回归呢。这枚银戒是陆衍之最重要的信物,从未离身,他甚至在戒指内侧刻上了苏清沅的生日与一句 “星河不负”,每次思念妻子时,都会轻轻摩挲戒指内侧的纹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