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正用戴着这枚戒指的手紧紧攥着一块青铜残片,残片是 2039 年考古学家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远古文明遗迹的一部分,经检测,残片的年代距今约 年,
其材质中含有大量暗物质粒子,表面的金色纹路在昏暗的冷白光照射下,像拥有生命的藤蔓般不断蠕动,每秒精准闪烁 12 次,
这种闪烁频率与暗物质能量的稳定波动频率完全一致,被认为是 “逆流方舟” 计划启动的关键密钥。
光线映在他眼底,除了完成使命的决绝,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
这份不舍,源于全息屏上那幅关乎人类未来的画面:
全球 12 个深海节点正实时传来能量脉冲数据,其中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节点能量值稳定在 8972 以太单位
(以太单位是 “逆流方舟” 计划专用的能量计量单位,1 以太单位相当于 1000 吨 TNT 炸药的能量),这个数值背后,
是他和团队历经 117 次失败、耗时整整 3 年才达成的理想状态。
每一次调试都伴随着设备故障、数据偏差等无数挑战,第 73 次调试时,深海节点的能量传导线路突然短路,引发了局部爆炸,导致 2 台价值 5000 万美金的探测器报废;
第 98 次调试时,因数据计算失误,节点能量值一度飙升至 以太单位,超出安全阈值 30%,险些引发连锁反应,危及整个基地安全;
甚至有 3 位工程师在调试过程中因深海高压环境受伤,其中一位机械工程师在维修节点设备时,因潜水服破损,导致身体局部暴露在高压环境下,造成肋骨骨折,经过 6 个月的治疗才恢复健康。
与陆衍之一同消失的 1872 名 “火种” 成员,每一位都是人类文明延续的 “精密齿轮”,他们的存在,承载着人类在宇宙中继续繁衍的希望。
这份名单由联合国人类延续委员会联合 AI 系统 “方舟之心” 共同筛选,“方舟之心” 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拥有 1.2 万亿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
能同时处理 1000 万组以上的数据。筛选过程耗时 18 个月,期间经历了超过 10 万次数据比对、2000 多场线下评估,评估维度涵盖智力水平(IQ 需达到 130 以上)、
身体素质(能适应长期失重、高辐射环境)、专业技能(在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具备顶尖能力)、心理素质(通过 128 项心理测试,抗压能力达到 95 分以上)、
遗传基因(无遗传性疾病,基因序列稳定)五大类,每大类下又细分出 327 个小项。最终才从全球 70 亿人口中确定了这 1872 人的最终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
都有着足以震撼世界的个体故事。比如来自印度的生态学家阿米尔?汗,他研发的 “极端环境生态循环系统” 能在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实现氧气、水、食物的 100% 循环利用,
曾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实验舱中,支持 8 人团队生存了 365 天,打破了世界纪录;
来自巴西的农业科学家索菲亚?罗德里格斯,培育出了能在零下 20℃低温、高辐射环境下生长的 “星际小麦”,其产量是普通小麦的 3 倍,且营养成分更丰富,为 “火种” 成员的长期食物供应提供了保障。
在 124 位诺贝尔奖级科学家中,204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景明的贡献尤为关键。
陈景明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中国 “可控核聚变之父” 赵忠贤院士,他主导的 “可控核聚变微型化” 项目,
从 2036 年开始研发,历经 5 年、1200 多次实验,终于在 2041 年取得突破。该项目打破了传统核聚变反应堆体积庞大、难以移动的局限 ——
传统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相当于 10 个足球场大小,重量超过 10 万吨,根本无法应用于星际飞船 ——
成功将聚变反应堆体积缩小到集装箱大小(长 6 米、宽 2.5 米、高 2.8 米),重量仅 8 吨,且能量转换效率达到 68%,远超传统反应堆 45% 的最高效率。
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非凡 —— 在此之前,人类设想的星际飞船因能源供应问题,续航能力始终无法突破 50 年,而陈景明研发的微型聚变反应堆,
仅需 1 吨氦 - 3 作为燃料,就能为小型星际飞船提供持续 150 年的稳定能源,相当于为人类星际航行装上了 “长效动力心脏”。
该技术公布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纷纷提出合作请求,希望能引进该技术用于本国的星际探索计划,
但陈景明最终选择将技术无偿贡献给 “逆流方舟” 计划,他表示 “人类文明的延续,比任何国家的利益都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