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十万大山的晨雾还未散去,林小羽的保姆车已碾过漓江上的竹筏群。车窗凝结的水珠顺着鳞片纹路滑落,在他掌心聚成微型水镜,映出远处瑶族山寨的吊脚楼——七十二栋木楼沿龙脊梯田层层叠叠,最高处的盘王庙飞檐上,挂着十二串铜铃,与牛尾锁子棍的铁环数量暗合。
盘云生老人住在江湾第三棵百年枫树下。陈墨递来资料,镜头扫过少年小臂新浮现的青色纹路,那是昨夜牛尾锁子棍铜环共振留下的鳞纹记忆,他的龙须虎尾叉曾在红水河畔叉住过逆流而上的桃花水母群,当地人说那叉子能劈开浪里的月光。
越野车在鹅卵石滩熄火时,林小羽听见了金属与水流相击的清响。循声穿过芦苇荡,只见一位赤膊老人站在浅滩中央,古铜色皮肤上布满蕨类植物纹样的刺青,腰间鱼鳔袋随着呼吸起伏,袋口露出的松香碎屑正簌簌落入水中。老人手中的兵器长约六尺,叉头分三股,每股锻成龙须卷曲状,叉柄裹着浸过松脂的藤条,末端缀着虎尾状的青铜环,每道环上刻着瑶族古文字。
龙须探江,虎尾镇澜。林小羽默念吴堂亮临行前的提醒,鳞片在脚踝处排出流线型结构,本能地计算浅滩淤泥的承重力。老人突然转身,叉影如闪电划破水面,三股叉尖竟在同一瞬间夹住三条游过的麦穗鱼,鱼尾拍打水面,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汉人小娃,见过真水吗?盘云生甩动叉柄,虎尾环震出嗡嗡声,三条鱼被精准抛回江中,竟未受伤,龙须虎尾叉不是耍把式的兵器,是瑶族人的水脉钥匙。他踏水而行,藤柄在淤泥中画出太极图案,辨水势——这叉子在急流里重七斤,在静水里轻三斤,握柄的劲道要跟着漩涡走。
林小羽接过兵器,鳞片在掌心凸起成防滑棱纹,精准扣住藤柄上的凹槽。叉身比牛尾锁子棍沉重,却有独特的平衡感——龙须叉头的青铜配重与虎尾环的弧度形成杠杆,挥叉时借用水流浮力,竟比预期轻盈三分。他试着模仿老人的动作,鳞片在肩颈处泛起蓝光,那是视网膜切换至水流动态捕捉模式的征兆:他见每道水波的振动频率,浅滩下的暗流如透明缎带,在礁石间编织出复杂的水网。
正式训练在九叠泉进行。盘云生在瀑布下方的深潭中投入三十六枚鹅卵石,模拟逆流而上的鱼群:第一式龙探九渊,要让叉头跟着水脉走,像母鱼寻子那样轻。老人示范时,藤柄在掌心旋转如轮,龙须叉突然下沉,却在触底前顺着暗流上浮,三股叉尖分别点中三颗鹅卵石,将其推成等边三角形。
林小羽尝试时,鳞片在背部聚成龟甲状,减少入水阻力。当他挥叉击向第四颗石头,虎尾环突然勾住潭底水草,整个人险些栽进水里。本能反应中,鳞片在足底弹出吸盘,脚掌紧紧贴住光滑的石壁,同时手腕发力,借水草拉力完成一个漂亮的旋身,叉头竟在翻转中顺势挑飞两颗石头——这招误打误撞的虎跃龙潭,比正宗技法多出个借力打力的巧劲。
水眼通盘云生惊叹,数据屏显示林小羽的虹膜刷新率已达每秒二百四十帧,能捕捉到水分子在叉尖聚散的轨迹。更惊人的是,他的肌肉纤维在接触水流瞬间自动分泌油脂,使皮肤摩擦系数降低至0.01,挥叉速度比普通人快了三点二倍——盘古基因强化的肌腱群,正将人类难以驾驭的重兵器转化为身体的延伸。
真正的挑战是澜起星落。盘云生要求林小羽在暴雨中的红水河畔,用叉法拦截三十只顺流而下的竹筏,且不能损坏筏上的瑶族陶罐。夜雨中,少年赤脚站在礁石上,鳞片在头顶凝成斗笠状,雨水顺着边缘形成环状水幕。龙须虎尾叉在他手中忽而如灵蛇钻浪,叉头勾住竹筏绳索轻轻一拉,使其偏离激流;忽而如猛虎扑滩,虎尾环横扫水面,激起的浪墙竟托住即将倾覆的筏子。当最后一只竹筏安全靠岸时,三十六只陶罐在滩头排成北斗七星阵,罐口的火苗竟未被暴雨浇灭。
水龙护阵盘云生用瑶语唱起《盘王大歌》,数据显示林小羽的挥叉频率达到每分钟二百一十六次,远超人类极限的八十次——强化后的快肌纤维能在0.01秒内完成收缩-放松循环,使虎尾环始终保持高频震颤,形成一道无形的水坝。更神奇的是,他的鳞片在遇水后会分泌生物电,与叉身青铜产生微电流,竟能短暂改变水流方向,这是传统武者穷尽一生也无法理解的生物力学奇迹。
实战危机出现在瑶族仪式当晚。当林小羽在盘王庙前演示叉法时,三艘挂着黑色旗帜的快艇突然冲破江面薄雾,船头架着的高压水枪直射祭台。陈墨认出那是跨境偷猎集团的标志,他们正在非法捕捞红水河特有的中华鲟鳇。盘云生抄起墙角的旧鱼叉:这些畜生用声呐震晕鱼群,连鱼子都不放过!
小心,他们有电磁脉冲器!林小羽鳞片泛起警示的紫色——那是感知到强电磁场的本能反应。果然,快艇射出的渔网带着蓝色电弧,触碰到祭台木桩的瞬间,爆出刺目火花。少年跃入江中,龙须虎尾叉在水面犁出银线,虎尾环震碎渔网的瞬间,鳞片在臂部排成导电矩阵,将电流导向深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娱乐圈:从群演吞掉盘古血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