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引子: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明净的视野之下,无形的罗网正悄然编织。
窥见“观测站”内部的裂痕,如同在密不透风的铁幕上凿开了一线天光。但这道光,并未带来多少暖意,反而照出了更深的幽暗与复杂。“肃正”与“记录”,无论其立场如何,对于四时书屋乃至地球而言,都是高高在上的、视众生为样本的庞大存在。
“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任何外部势力,”苏砚在“心念时序网”的核心共鸣中,向所有关键节点传递着清晰的意念,“无论是协会的妥协,还是星海‘记录派’的兴趣,根本都在于我们自身展现出的‘价值’与‘韧性’。我们必须更快地成长,让这张‘网’变得更坚韧,更难以被轻易‘采样’或‘清除’。”
清明时节,生机勃发,也正是积蓄力量、编织未来的最佳时机。
策略随之调整。
首先,是“心念时序网”的深度演化。在青霖老者隐晦的指点下,苏砚不再仅仅满足于网络的连接与共鸣。他开始引导网络内的节点,进行更精细的“角色分化”与“功能协同”。
阿文和他的“温差小组”,不再仅仅专注于培育灵植。他们开始尝试将那种对温度时序的敏感,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他们与城中一位老中医合作,尝试引导药性在不同病患体内更精准地释放;他们甚至协助气象部门,微调局部区域的日照与云层,以缓解春旱。每一次成功的应用,都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将网络的“根须”更深地扎入现实世界的脉络,汲取着来自众生需求的“养分”。
那马尾女孩领衔的“器物感知”组,则开始系统性地“阅读”协会观察员带来的、以及书屋本身收藏的古老器物。她们不再满足于感知单件物品的岁月,而是尝试将不同器物上承载的、不同年代的时间印记进行交叉比对,如同拼图般,试图还原出某些历史断层的真实面貌,甚至窥探古代时序师与星海可能存在的、被遗忘的接触史。这项工作,是在为整个网络构建“历史数据库”与“危机预警”参照系。
其他小组也各展所长:有的专注于梳理城市地脉与时间流的和谐,增强区域的“自愈”能力;有的尝试将时序感知与梦境、潜意识连接,开拓内部的“信息深潜”通道;更有甚者,开始模仿晷影草,尝试用自身特质与某些无害的、遥远的星辰建立稳定的“背景共鸣”,既是练习,也是对外展示一种“我们并非孤立无援”的姿态。
这张网,正在从单纯的“连接”向一个功能日趋完善的、分布式的“有机体”进化。
其次,是对协会关系的主动经营。苏砚没有拒绝文澜后续派来的、级别更高的技术性理事的访问。他甚至允许对方在签署更严格的灵魂契约后,有限度地感知“心念时序网”表层的、非核心的波动韵律。
“这是一种……全新的时序生态。”那位技术理事在体验后,震撼地评价,“它不像我们的体系,依赖于个体强大的力量和对规则的强行驾驭。它更……底层,更包容,仿佛是与世界本身一起呼吸。”
苏砚借此机会,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合作建议:由四时书屋提供“心念时序网”基础架构原理(非核心),由协会提供其庞大的古代知识库与部分资源,共同建立一个“时序文明档案馆”,旨在收录、研究、保护所有与时间相关的知识、技艺与现象,无论其来源是地球还是星海。
这个提议,巧妙地将协会拉入了同一个“文化守护”的战线上,极大地淡化了彼此的对立,将竞争关系部分转化为了合作关系。协会内部,对此提议反响不一,但守拙老人力排众议,推动了初步合作框架的建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应对迫在眉睫的“肃正序列”。通过《时序手札》的有限度“查询”,结合青霖的见识,他们大致推断出,“肃正序列”的先锋单元,其攻击模式很可能并非单纯的物理或能量毁灭,而是更偏向于“规则层面”的“格式化”或“逻辑删除”。
“对付规则,最好的武器,往往是另一套规则,或者……超越规则的‘意外’。”青霖在某次讨论中,意味深长地说道。
苏砚若有所思。他召集了网络中所有对“规则”、“悖论”、“逻辑”有天然亲和力的节点——这些人数量极少,通常是在数学、哲学或艺术领域有着异乎常人直觉的家伙。
苏砚将他们单独编组,命名为“奇点小组”。他们的任务,不是修炼力量,而是进行纯粹的“思维实验”与“概念构建”。他们尝试用集体的心念,去模拟、推演、甚至凭空“想象”出一些微小却自洽的、与现有物理规则或时序逻辑略有出入的“临时规则泡泡”。
这些“泡泡”极不稳定,存在时间极短,且毫无实用价值。但在青霖看来,这却是在为应对“肃正序列”准备一种极其特殊的“免疫反应”。当一种致力于“修正”和“格式化”既定规则的力量降临,这些看似无用的、混乱的、充满“意外”的规则碎片,或许会像病毒一样,干扰其判定,甚至引发其系统内部的逻辑冲突。
清明雨丝,无声润物。
四时书屋内外,一张肉眼看不见,却关乎文明存续的巨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编织、扩展、深化。
它连接个体,扎根现实,融合知识,甚至……尝试触碰规则的边界。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准备,都只为在那“肃正”的雷霆降临之时,能为这新生的秩序,争取一线生机。
网已织就,只待风来。
喜欢时序师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时序师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