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镇的深冬是块硬邦邦的冰 —— 镇外的冻河结着半尺厚的冰,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连屋檐下的冰棱都冻得发脆,一碰就断。阿禾牵着马走在镇口,马蹄踩在冰面上,打滑得差点摔了,他赶紧拽紧缰绳,怀里的《古法新用手记》被寒风灌得哗哗响,纸页边缘冻得发卷,“痹症应对” 那页的红笔标注,在冷光里显得格外醒目。
“大夫!快跟俺走!俺家老婆子快不行了!” 个穿厚棉袄的老汉扛着根冻硬的柴禾跑过来,棉袄领口结着层白霜,老汉的眉毛上都挂着冰碴,“她从昨儿起就手脚僵直,皮肤黑得像冻河的石头,连嘴都张不开,喝了冻姜煮的水,半点用都没有!” 阿禾跟着老汉往镇里跑,路过冻河时,看见几个村民正凿冰取水,手冻得通红,却不敢戴手套 —— 一戴手套就粘在冰上,扯下来会带出血丝。
老汉家的土坯房里,冷得像冰窖,炕上铺的毡子都冻硬了。老妇人躺在炕上,手脚直挺挺的,像冻住的树枝,皮肤泛着青黑,只有胸口还微微起伏,嘴唇冻得发紫,连呼吸都带着白汽。阿禾赶紧从药箱里掏出两样仪器:一是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比霜镇用的更精密,金属刻度盘能精确到 1 度),二是红外温度仪(长安新制的,铜壳里装着荧光粉,能根据温度变色,蓝是极寒,红是常温)。
他先把关节仪的金属夹卡在老妇人的手腕上,慢慢转动刻度盘 —— 指针只勉强爬到 10 度,正常老人的腕关节活动度该有 60 度!再用红外仪贴在老妇人的手背,仪器瞬间变蓝,旁边的刻度显示 “3℃”—— 比冻河的水温还低!“是寒凝筋脉!” 阿禾脱口而出,赶紧翻手记,找霜镇的 “霜痹方”(霜姜 + 麻黄),刚要让老汉去拿冻姜,指尖突然触到老妇人的脉 —— 脉气沉涩带瘀,像冻住的活血藤,不是单纯的寒凝!
“不对!还有瘀!” 阿禾赶紧掏出微循环观测仪,夹在老妇人的指尖。镜筒里的毛细血管像冻住的小溪,红细胞挤在一起,连动都不动,血管壁还泛着暗紫 —— 是寒凝夹瘀!之前只看仪器数据,漏了脉诊,差点误判!他擦了擦额角的汗(明明屋里冷,却急出了汗),在手记上划掉刚写的 “霜痹方”,重新写:“冻镇寒凝夹瘀痹:关节活动度<20 度,红外温度<5℃,微循环仪见红细胞瘀阻,需温寒 + 化瘀,忌单用温药”。
老汉凑过来,盯着红外仪的蓝色外壳,疑惑地问:“这玩意儿变蓝就是寒重?俺们摸着手凉,哪知道还分度数?” 阿禾指着仪器上的刻度:“您看,蓝色是<5℃,紫色是 5-10℃,红色是正常。老婶手背 3℃,说明血供都冻住了,光用冻姜温寒不够,得加活血藤化瘀,就像雾镇的湿瘀同治。” 他让老汉去拿冻镇的 “冻姜”(比姜镇的姜更耐冻,皮发黑,肉发黄)和活血藤(冻镇的活血藤冻得硬邦邦,像小铁棍)。
可炮制冻姜时,新的麻烦来了 —— 冻姜太硬,刀砍下去只留个白印,更别说切成片炒了。老汉急得直跺脚:“这冻姜在窖里冻了三个月,比石头还硬,俺们平时都得用开水泡半天才能切!” 阿禾看着冻姜上的冰碴,突然想起桑镇蒸桑枝的法子 —— 桑镇的桑枝太粗,炒不透,用蒸笼蒸软了再剪,冻姜是不是也能蒸?
他让老汉把冻姜放进蒸笼,用冻镇的硬柴生火,蒸了一刻钟。掀开蒸笼盖时,白汽裹着姜香飘出来,冻姜果然软了,用刀轻轻一切就成片。阿禾把蒸软的冻姜放进铁锅,加了点冻镇的 “冻枣”(能补气血)一起炒,炒到姜片发黄,姜香混着枣甜,飘得满屋都是。“这样炒的冻姜,又温又软,老婶喝着不呛喉!” 阿禾边炒边说,在手记上补:“冻镇冻姜炮制:先蒸一刻钟(桑镇蒸法),再炒至微黄,加冻枣同炒,缓其燥性,增其补力”,笔尖冻得发僵,他哈了口气再写。
药熬好后,阿禾用小勺慢慢喂老妇人喝。刚喂了两口,老妇人的喉咙动了动,突然咳出一口带冰碴的痰,手也微微动了一下。阿禾赶紧用红外仪再测手背温度 —— 升到 5℃了!关节仪测活动度,指针爬到 25 度!“有效果了!” 老汉激动得直搓手,赶紧去叫镇里其他得痹症的村民。
可没等阿禾松口气,门外突然涌进来十几个村民,个个手背上都泛着青,有的还裂着血口子。“大夫!俺们刚才在冻河凿冰,风一吹手就僵了!” 个年轻后生举着手,手背上的皮肤又红又肿,红外仪一测,温度只有 4℃,关节活动度 15 度。阿禾一看就知道,是寒潮来了,村民们大面积冻伤,冻姜和活血藤根本不够用!
“这可咋整?药材就剩这点了!” 老汉看着灶台上的半袋冻姜,急得直叹气。阿禾盯着窗台上的冻梨 —— 冻镇的冻梨是特产,黑黢黢的,冻得硬邦邦,村民冬天都爱吃。他突然想起长安医书里说,梨皮含鞣质,能保护皮肤,冻梨皮在低温下鞣质更稳定,说不定能做外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