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十三年春,全国瓷具民生化工程虽见成效,却暴出新难题 ——“瓷技传承断层”:江南苏州府老瓷匠林师傅年近七十,手颤得握不住錾子,想教徒弟却没人愿学,家里的瓷坊快撑不下去;苏州周边十座小瓷坊,因匠人流失已倒闭三座,农户想买适配纺织机的瓷绕线轴,要等一个月才能从府城调货。
更棘手的是 “区域标准混乱”:北方河间府农户张大叔,从邻州买了只 “储粮瓷缸”,按邻州标准做的缸深三尺,可河间府麦粒颗粒大,装满后压得缸底裂了缝;南方杭州农户陈阿婆,买了北方的抗冻瓷碗,碗壁厚半寸,拿在手里太重,洗碗时还摔碎了两只。各地知府奏报不断:苏州知府周大人奏 “本地年轻瓷匠仅存三成,老匠人身故后技艺恐失传”;河间知府赵大人奏 “跨州瓷具适配率不足五成,百姓多买错、用坏”。
“学瓷匠又苦又赚得少,俺儿子宁愿去当脚夫,也不愿跟俺学烧瓷!” 苏州老瓷匠王师傅看着冷清的瓷坊,叹着气;河间张大叔捧着裂了底的瓷缸,对着邻州瓷坊的伙计抱怨:“你们这缸看着大,咋就装不了咱河间的麦?早知道就不买了!”
萧璟渊看着奏报,对苏砚微说:“瓷具民生化,若没年轻匠传技、没统一标适配,终难长久。你再想想传习、定标的法子。” 苏砚微当即应下:“搞‘师徒传习制’留技艺,定‘区域通用标’促适配,定能让瓷具民生化走得远。”
苏砚微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她带队,联合中央瓷匠传习所,制定 “瓷技师徒传习方案”—— 设立 “师徒补贴”(老匠带徒每月发五斗米,徒弟满师后留本地瓷坊,再奖十两银)、编印《瓷技入门图谱》(把复杂技艺拆成 “画坯、上釉、烧制” 三步图文,方便学习);另一路由里斯本瓷匠瓷佩德罗、工部郎中李大人带队,调研南北瓷具需求差异,制定 “区域瓷具通用标准”—— 按 “气候带 + 用途” 分五类(北方抗冻储粮瓷、南方防潮农具瓷、边疆耐摔便携瓷、渔区耐海水瓷、纺织用细瓷),明确每类瓷具的尺寸、厚度、材质配比。
苏砚微首站赴苏州,刚到苏州府吴县,就跟着周大人去了林师傅的瓷坊。瓷坊里只有林师傅和一个老帮工,地上堆着没烧完的瓷坯。“俺教过三个徒弟,第一个嫌累走了,第二个去了景德镇,第三个家里不让学,” 林师傅握着颤巍巍的手,拿起一只没上釉的绕线轴,“这绕线轴要磨得镜面光,年轻人没耐心,磨三天就嫌烦。”
苏砚微从包里拿出《瓷技入门图谱》,对林师傅说:“咱们搞‘师徒结对’,官府给补贴,再在府城设‘瓷技学徒班’,选愿意学的年轻人,您和其他老匠轮流教,学满一年就给满师证,保证有人来学。” 周大人有些顾虑:“苏州要招多少学徒?补贴银子够吗?” 苏砚微笑着说:“先招五十个学徒,分五班,补贴从朝廷民生银里出;学徒满师后,优先安排进共享瓷坊,工资比脚夫高两成,肯定有人愿来。”
与此同时,河间府那边,瓷佩德罗和李大人刚到河间府城郊,张大叔正对着裂缸发愁。“邻州的缸底薄,咱河间的麦比他们的沉,一压就裂,” 张大叔说,“要是有个准谱,知道啥缸适合咱这儿,也不会买错了。” 瓷佩德罗蹲下来量了量裂缸,又看了看河间的麦粒:“咱们定‘河间储粮瓷缸标准’—— 缸深二尺五、底厚一寸(比邻州厚三分)、瓷土加 5% 细沙(增强承重),保证装麦不裂。” 李大人则拿出标准草案:“按区域定标后,瓷坊要在瓷具上刻‘区域标识’,比如北方瓷刻‘北’,南方瓷刻‘南’,百姓一看就知道合不合适。”
苏砚微在苏州展开 “瓷技师徒传习” 试点:
瓷技学徒班建设:
在苏州府城设 “瓷技学徒班”,选五十名 16-20 岁的年轻人(优先贫困家庭子弟,管食宿),分 “坯体班”“上釉班”“烧制班”,每班由两名老瓷匠任教(林师傅教上釉,王师傅教烧制);
课程按 “理论 + 实操” 拆分:上午学《瓷技入门图谱》,下午在老匠指导下实操,比如绕线轴打磨,先练 “粗磨”(用粗砂纸磨形状),再练 “细磨”(用细砂纸磨光滑),最后练 “镜面磨”(用羊毛轮抛光),循序渐进;
设 “月考核”:每月考一次实操,合格的发 “阶段证”,不合格的免费重学,满师时考 “全流程技艺”(从制坯到烧制),合格者发 “瓷匠满师证”。
师徒补贴与激励:
老匠带徒每月发五斗米补贴,徒弟每月发两斗米生活补贴;学徒满师后,若留在苏州共享瓷坊,月薪给三百文(脚夫月薪二百五十文),干满三年再奖五十两银(鼓励长期留任);
林师傅教的第一个学徒阿明,学了三个月就会磨绕线轴,林师傅笑着说:“这娃有耐心,磨的轴比俺年轻时还光,瓷技有传人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