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四的阴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新风服装店”每个人的心头。陈远当晚真的抱了床旧被子,在店里用木板临时搭了个铺位住下了。林凡没有阻止,他知道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安全是第一位的。
夜里,林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赵国华那张不怒自威的脸和赵老四凶狠的眼神在他脑中交替出现。他反复咀嚼着赵国华白天说的话——“个体经济是新生事物,我们政府是支持的。”
这句话,是官样文章,还是某种信号?赵国华的出现,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林凡倾向于后者。一个区工商科的科长,恰好在自己小店被骚扰时出现,又恰好认识赵老四并能轻易斥退他,这绝非偶然。
“借势…”黑暗中,林凡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想起前世商海浮沉中的一个重要心得:小商人要生存,不仅要会做生意,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善于借助政策和权威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赵国华,或许就是他眼下可以借用的“势”。
但如何“借”?直接送礼讨好?风险太大,也容易让人看轻。必须找一个自然、得体,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第二天一早,林凡没有急着开店,而是先去了一趟邮局,买了几份最新的《经济参考》和《市场报》。回到店里,他仔细翻阅,重点关注关于个体经济政策和南方沿海地区改革动向的报道。果然,有几篇文章提到了要“解放思想,支持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虽然语气谨慎,但导向是积极的。
林凡心中有了计较。他找来纸笔,伏在柜台上,开始写信。不是告状信,也不是求助信,而是一封以“江州市个体劳动者”身份写的、关于如何“搞活个体经济、方便群众生活”的几点不成熟建议。信中,他结合自己开店的实际体会,委婉地提到了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干扰正常经营的现象,但重点落在如何规范管理、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上。措辞谦逊,逻辑清晰,引用了报上的观点,最后落款“新风服装店 林凡”。
他打算把这封信,连同几份划了重点的报纸,一起“呈送”给赵国华科长。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展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顾大局、懂政策”的个体户,值得被关注和“支持”。
中午时分,林凡估摸着机关单位快午休了,便带着信和报纸,来到了区工商科所在的办公楼。这是一栋老式的三层苏式建筑,走廊里弥漫着淡淡的墨水味和灰尘气息。
他找到挂着“企业管理科”牌子的办公室,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林凡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摆着四张办公桌,只有赵国华一人在伏案写着什么。看到林凡,他略显惊讶,随即恢复了平静:“哦?是小林同志?有事?”
“赵科长,打扰您休息了。”林凡恭敬地走上前,将信和报纸双手递上,“昨天多谢您解围。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结合我开店的实际和看报纸的体会写的,关于怎么更好发展咱们区个体经济的,请您批评指正。”
赵国华更加惊讶了,他接过材料,没有立刻看,而是打量着林凡,目光中带着审视和一丝好奇。一个年轻的个体户,不仅没来哭诉告状,反而送来一份“建议书”?这有点意思。
“坐吧。”赵国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自己则翻开那封信,浏览起来。他看得很仔细,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林凡安静地坐着,心里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
几分钟后,赵国华放下信,又翻了翻那几份划了重点的报纸,然后看向林凡,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味深长:“小林同志,没想到你对政策还挺关心。这信里写的…有点见地。特别是提到要用发展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个思路是对的。”
林凡心里一松,连忙谦虚地说:“赵科长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班门弄斧了。主要是觉得,现在政策好了,我们个体户就想安安稳稳做点生意,服务街坊邻居,也给国家增加点税收。可有时候…唉,就怕有些人不理解,来捣乱,影响不好。”他点到为止,没有具体提赵老四。
赵国华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听出了林凡的弦外之音。他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你的意思我明白。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中央是支持的。对于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个体户,我们工商部门有责任保护其合法权益。至于极少数干扰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林凡听出了承诺的味道。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谢谢赵科长!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我们一定遵纪守法,好好经营,绝不给您添麻烦!”林凡适时地表态。
赵国华点了点头,脸色缓和了些:“嗯,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把你那个店经营好,做出个样子来,也是对政策的支持。以后有什么困难,或者好的建议,可以直接来找我。”这算是给了林凡一个明确的通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