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笔杆子的惊叹
时间悄然滑入九月,暑热未消,市委大院里的老槐树上,蝉鸣依旧聒噪。秦墨在市政府办综合科的日子,过得看似平静,实则内心波澜起伏。
他的办公位置依旧在靠门边那个光线昏暗的角落,但科里同事对他的态度,却悄然发生着变化。最初的不屑和好奇,如今混杂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疏远和一丝丝探究。毕竟,一个笔试状元,面试表现糟糕,主动要求去看仓库,最后却被分到了市府办,还在科务会上“大放厥词”后未被批评,反而隐约得到了副市长的“变相鼓励”,这一切都让秦墨身上笼罩着一层看不透的迷雾。
科长王振山似乎采纳了刘副市长的“指示”,对秦墨这个“怪才”采取了某种特殊的“保护”策略。重要、紧急的材料一般不让他沾边,却时不时丢给他一些“不太重要”但又需要些见识和眼光的任务,比如整理近期省内外经济改革的动态信息,或者让他看看某些政策研讨会的简报,“随便谈谈看法”。
这正合秦墨的心意。他乐得清闲,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偷偷钻研他的“发财大计”。他那个写满股票代码、地产信息和未来商业巨头名字的笔记本,如今藏得更深了,只在确认安全时才拿出来添上几笔。他计算着微薄的工资,琢磨着如何尽快攒下“第一桶金”,然后远走高飞。对于科室里的日常工作,他继续保持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盼着哪天领导忍无可忍,将他清退。
这天下午,科室里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凝重气氛。老黄趴在桌上,对着稿纸唉声叹气,眉头锁成了一个“川”字。他面前的烟灰缸里,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
“老王,这次可真要了老命了。”老黄摘下眼镜,疲惫地揉着鼻梁,“省里催要的那个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框架拉了几遍,都不对味。上面精神是‘有益的补充’,可这‘度’太难把握了,写轻了,没分量,不符合改革大势;写重了,又怕犯错误……唉,这玩意儿,比国企改革的报告还难下笔。”
王科长端着茶杯走过去,看了看老黄面前涂改得乱七八糟的稿纸,也皱起了眉头:“是啊,这是个新课题,敏感度高。既要体现支持,又不能越过红线。时间也紧,后天就要报省办。”
两人低声讨论着,都感到棘手。九十年代中期,民营经济的地位远不如后世,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写出新意、写出水平,还能让上面认可,确实考验笔杆子的功力。
秦墨在一旁竖着耳朵听,心里却是一动。民营经济?这可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部分!他太清楚其重要性了,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后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提法。但他立刻告诫自己:稳住,别多事!言多必失,上次是运气好,这次再出头,搞不好真要被盯上。他低下头,假装继续看报纸,心里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然而,王科长的目光还是在办公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试图把自己缩成一团的秦墨身上。
“小秦啊,”王振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你上次关于国企改革的那些想法,虽然……尖锐了点,但说明你脑子活,喜欢思考。这份关于民营经济的材料,你也看看,从年轻人的角度,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想法?随便说说,集思广益嘛。”
秦墨心里叫苦不迭,连忙摆手:“科长,您可别抬举我了。我那就是瞎说八道,当不得真。这么重要的报告,还得靠黄老师这样的老笔杆子掌舵,我水平不够,不敢乱说。” 他态度诚恳,把自己贬低得一钱不值。
老黄闻言,抬头看了秦墨一眼,眼神复杂,没说话,又低头看向稿纸。
王科长却笑了笑:“哎,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就当是学习,你也看看资料,了解一下当前的情况。说不定有什么灵光一现呢?” 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秦墨无奈,只好接过王科长递过来的一摞文件和简报,硬着头皮翻看起来。上面的数据和观点,在他这个来自未来的人看来,实在是保守得可怜,条条框框束缚太多。
他一边看,一边心里疯狂吐槽。可看着老黄愁眉不展、王科长殷切期望的样子,再想到自己那可怜的存款和遥遥无期的“首富梦”,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又冒了出来。或许……稍微点拨一下,既解决了科室的难题,也算做了件“好事”?反正最后执笔的是老黄,功劳是他的,自己深藏功与名,应该……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吧?
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以及潜意识里或许还残留的一丝对公共事务的本能关切,开始悄悄蚕食他“坚决摆烂”的决心。
下班铃响,同事们陆续离开。秦墨磨蹭到最后,办公室里只剩下他和仍在挑灯夜战的老黄。昏黄的灯光下,老黄的身影显得有些佝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