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认垃圾”时,小桃把塑料瓶和虾干放在一起,让新学员们分辨。小螃蟹“小笨”居然把塑料瓶当成了“大虾干”,用钳子夹着啃,啃得钳子都疼了,才发现不对,委屈地趴在沙子上,“小清”赶紧爬过去,用钳子碰了碰塑料瓶,又碰了碰虾干,像是在“教它分辨”。
最有意思的是教“写字”——“小清”用钳子夹着小石子,在沙子上画了个简单的“虾干”图案,新学员们跟着画,结果画得五花八门:“小贪”画成了“小圆圈”(像是虾干被吃了一半),“小笨”画成了“歪歪扭扭的线”(像是虾干长了腿),只有小螃蟹“小乖”画得最像,“小清”用钳子碰了碰“小乖”的壳,像是在“表扬”。
为了鼓励学员们,小桃搞了“每周小测验”——测验通过的,奖励一颗大虾干;表现好的,还能获得“小奖状”(用海藻做的,上面画着小螃蟹图案)。第一次测验,“小清”和“小乖”得了第一名,小桃给它们发了虾干和奖状,“小清”举着奖状,在沙子上爬了一圈,像是在“炫耀”;“小贪”因为测验时偷吃虾干,只得了最后一名,委屈地看着小桃,小桃笑着说:“下次不偷吃,也给你发奖状!”
幼儿园扩招后,吸引了更多的“小观众”——小光每天都会趴在诊所的水箱边,看着小螃蟹们学习,时不时用触须晃一下,像是在“加油”;机械螃蟹和小闹钟也会来“巡逻”,机械螃蟹举着钳子,像是在“维持秩序”;小满则会用控水术给幼儿园的沙子浇水,保持湿润,方便小螃蟹们“写字”。
当晚,小桃在幼儿园的“教学日志”里写道:“今天扩招很成功,新学员们虽然调皮,但都很可爱——‘小清’当小老师很称职,‘小乖’很聪明,‘小贪’很馋嘴,‘小笨’很努力……下次要教它们画水母和海豚,让它们认识更多的朋友!”
第723集:林夏的“治愈海水频率研究”与“会调频率的小光”
林夏的“海水治愈共振”研究进行到了关键阶段——她发现不同生物需要的治愈海水频率不同:螃蟹的频率是“慢-低-慢”,海豚的频率是“中-中-中”,水母的频率是“快-高-快”,而机械螃蟹的“机械频率”则是“慢-中-快”(需要配合除锈水的震动)。可最让她好奇的是,小光居然能“感知”到这些频率,还能跟着调整自己的发光频率,像是在“帮忙”。
为了做实验,林夏在诊所旁边搭了个“频率测试台”——放了一个大水箱,里面养着不同的小生物(小螃蟹、小水母、小鱼);旁边放了个“频率记录仪”,能实时记录海水的震动频率;小满负责用控水术调整频率,小光则放在水箱里,观察它的发光变化;小桃负责给生物们喂“实验奖励”(虾干、小鱼干),沈清月负责监督实验,确保生物们不会受伤。
实验第一天,林夏让小满调整“螃蟹频率”(慢-低-慢)——小满刚调动海水,小光的绿光就变成了慢闪,频率和海水的震动频率一模一样;小螃蟹“小瘸”放在水箱里,立刻放松下来,钳子也不歪了,用钳子夹着小石子,像是在“舒服地玩耍”。林夏激动地说:“小光在同步频率!它能帮我判断频率对不对!”
实验第二天,调整“海豚频率”(中-中-中)——小光的绿光变成了中速闪,水箱里的小海豚“小伤”尾巴晃得更灵活了,还对着小光“啾啾”叫,像是在“谢谢”。小满笑着说:“小光说‘这个频率很舒服,小伤喜欢’!”
实验第三天,调整“水母频率”(快-高-快)——小光的绿光变成了快速闪,水箱里的小水母“小闪”(新加入的星点水母)触手晃得飞快,绿光也变得更亮,像是在“开心”。林夏赶紧记录数据:“小光的发光频率和海水治愈频率完全同步!这是生物与海水频率的协同效应!”
可实验的最后一天,出了个小意外——林夏让小满调整“机械频率”(慢-中-快),结果小满调错了,变成了“快-快-快”,小光的绿光瞬间闪得飞快,水箱里的机械螃蟹零件不仅没好转,反而更卡顿了。小光赶紧用触须碰了碰小满的手,绿光闪得慌乱,小满立刻调整频率,改成正确的“慢-中-快”,小光的绿光也跟着慢下来,机械螃蟹的零件才慢慢灵活。
林夏恍然大悟:“小光不仅能同步频率,还能判断频率对错!以后调整治愈频率,有小光当‘检测器’,就不会出错了!”她把小光的“频率检测功能”写进论文,标题是“星点水母发光频率与海水治愈共振的协同性研究——基于一名特殊的‘检测员’”,投稿后很快被国际期刊录用。
为了奖励小光,林夏给它做了个“频率检测员徽章”(用透明塑料做的,里面装着发光液,像个小灯笼);小桃给小光织了个“检测员外套”,上面绣着“小光检测员”五个字;小满则每天给小光喂双倍的浮游生物,说是“奖励它的辛苦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