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小光趴在频率测试台的水箱里,跟着小满调整的海水频率,绿光闪得规律,像是在“练习检测”;林夏坐在电脑前,看着实验数据,兴奋得睡不着:“我的下一篇论文要写‘星点水母作为治愈频率检测工具的可行性研究’——小光简直是我的‘科研小助手’!”
第724集:沈站长的“深海故事馆筹建记”与“会讲故事的老海龟”
沈清月看着科研站里越来越多的“老物件”——爸爸的旧潜水镜、老船长的航海日志、修复的老照片、海鹰号的铜钥匙,突然想建一个“深海故事馆”:“把这些带着故事的物件都放进去,再邀请深海的朋友们来讲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深海里的历史和友谊。”
故事馆就设在“深海之眼”观测站的旁边,用防水的金属板搭建,里面分成了“海鹰号故事区”“观测站故事区”“深海友谊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放着对应的老物件,墙上挂着修复的老照片,甚至还放了个小舞台,用来给“故事讲述者”讲故事。
筹建过程中,最特别的“故事顾问”是珊瑚谷的老海龟——它在深海生活了一百年,见证了海鹰号的沉没、观测站的建立、螃蟹家族的传承,知道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沈清月每次去珊瑚谷,都会带着老海龟喜欢的海草,听它讲过去的事:“它说海鹰号当年沉没时,老船长把航海日志藏在了船舱的夹层里,是螃蟹们帮着守护了几十年;它说观测站建立时,沈清月的爸爸和老船长,经常在晚上坐在甲板上,看着星星聊天,说要永远守护深海。”
林夏负责把老海龟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深海故事集”,打印出来放在故事馆的书架上;小桃负责装饰故事馆,用荧光海带和月光藻灯,把每个区域都布置得像“时光隧道”,还在小舞台上放了个海藻编的“故事椅”,专门给老海龟讲故事用;小满则用控水术在故事馆的门口做了个“水幕故事墙”,上面能投影老海龟讲的故事画面,像是在“播放动画片”。
故事馆筹建到一半,王叔叔带着科研所的同事们来了,他们带来了很多当年的旧物件:沈清月爸爸的旧钢笔、老船长的望远镜、观测站的第一台探测器,还带来了一段当年的录音,里面是沈清月爸爸和老船长的对话,声音有点模糊,但能听清他们说“要让深海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故事馆建成当天,所有“故事讲述者”都来了——老海龟慢悠悠爬上小舞台,趴在“故事椅”上,用头碰了碰麦克风(小桃特意为它准备的,能把它的“情绪震动”转换成声音),开始讲“海鹰号的故事”;带“清”字印记的螃蟹,举着小石子,在舞台上画着当年的场景,像是在“配合表演”;星星部落的星点水母们,在舞台旁边的水箱里,用绿光拼出故事里的画面,像是在“投影背景”。
来参观的“观众”挤满了故事馆——科研站的人、附近的渔民、甚至还有之前来实习的小宇,大家坐在小椅子上,听老海龟讲故事,看星点水母的绿光投影,翻着林夏写的“深海故事集”,时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小宇看着沈清月爸爸的旧钢笔,笑着说:“原来科研站有这么多故事,我以后要常来,听更多的深海故事。”
当晚,沈清月在故事馆的留言本上写道:“深海故事馆,不仅是收藏物件的地方,更是收藏回忆和友谊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藏着深海的温暖,藏着人类与生物的约定。”老海龟趴在“故事椅”上,慢慢闭上眼,像是在回味过去的时光;小满用控水术把水幕故事墙,换成了科研站现在的热闹画面,笑着说:“以后,我们的故事,也会变成这里的‘老故事’,被永远记住。”
第725集:小满的“诊所奇遇记”与“会收藏声音的老海螺”
小满的治愈诊所门口,大清早突然多了个“庞然大物”——一只脸盆大的老海螺,壳上绕着三圈深褐色螺旋纹,缝里嵌着十几颗小贝壳,像戴了串叮当作响的“贝壳项链”,最顶端的小孔里,时不时吐着细小的水花,却一动不动,活像块海边的礁石。
“这是……来‘挂号’的?”小满蹲下来,尾巴尖碰了碰海螺壳,突然“呀”地叫出声——她的“水下听觉”里,居然传来了类似人类说话的模糊声音,像隔着层海水在呢喃:“小……小治愈师,壳里……卡东西了,疼……”
沈清月和林夏赶过来时,小满正用手电筒照着海螺壳的小孔,里面黑乎乎的,隐约能看到一颗圆润的小石子,卡在孔道深处,周围还沾着泥沙。“它会说话!”小满指着海螺,激动得尾巴晃出细碎的水花,“它说自己叫‘老旋’,活了五十年,壳上的小孔能收集声音,现在卡了石子,连声音都快发不出来了!”
林夏立刻翻出深海生物图鉴,手指在纸页上飞快滑动:“是‘声纹海螺’!资料说这种海螺的螺旋壳是天然的‘声音共鸣腔’,能储存几十年的声音,孔道卡东西会影响共鸣,难怪它能‘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洋底来的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洋底来的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