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光阴如流水般逝去,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康熙二十四年的春日,江南的烟雨依旧朦胧,吴家宅院里的桃花又开了,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吴仪一已年近五旬,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星,透着睿智与沉稳。他的儿子也已长大成人,风度翩翩,继承了父亲的才情与风骨。
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吴仪一终于同意再娶。这一次,他娶的是古荡钱家十八岁的女儿钱宜为继室。钱宜出身商贾之家,家中虽富甲一方,但她自幼只读过《毛诗》,文化素养远不及陈同与谈则。然而,她有着一颗聪慧好学的心,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嫁入吴家后,钱宜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吴仪一宗妹李淑的悉心教导下,她很快学会了《文选》《古乐苑》等典籍,文学修养大有长进。李淑是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她不仅精通诗文,更擅长教人,她用耐心和智慧,一点点打开了钱宜的心扉,让她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婚后不久,钱宜在整理书房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精致的书匣。那书匣是用上好的檀木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出于好奇,她轻轻打开了书匣,里面赫然是一册《牡丹亭》。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字迹工整而有力,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钱宜随手翻阅,立刻被那些文字吸引。那些评点见解独到,文笔优美,既有对戏曲艺术的精辟分析,又有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她仿佛看到了两位才女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了她们对《牡丹亭》的热爱与执着。不知不觉中,她读到了深夜,直到灯油耗尽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页。
“夫君,这本书上的评点是谁写的?”次日早餐时,钱宜忍不住问道。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敬仰,眼睛紧紧盯着吴仪一的脸。
吴仪一放下筷子,目光落在妻子手中的书匣上,神情顿时变得复杂起来。他沉默片刻,才缓缓道:“那是陈同与谈则的遗墨。”
钱宜早已听闻丈夫前两位妻子的故事,知道她们都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对《牡丹亭》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刻捧着这本凝聚了两位才女心血的《牡丹亭》,她的心中既敬且慕。她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段评点问道:“这段笔迹清丽秀雅,想必是陈小姐所写?”
吴仪一凑近细看,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之色:“不错,这是同儿的笔迹。她最爱在‘惊梦’一折旁批注,常常写到深夜。那时候,我们常常一起讨论《牡丹亭》,她的见解总是那么独到,让我受益匪浅。”
钱宜又翻到后半部分,指着另一段评点问道:“那这些端庄稳重的评点,定是谈姐姐的手笔了?”
“正是。”吴仪一轻抚书页,仿佛触碰到了往昔的岁月,“谈儿为补全同儿的评点,曾废寝忘食数月。她总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对《牡丹亭》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同儿。”
钱宜忽然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夫君,我想续写两位姐姐的评点。”
吴仪一闻言一怔,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会有如此大胆的想法。他看着钱宜,眼中充满了审视与期待:“你?”
“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钱宜脸颊微红,却仍坚持道,“但自从读了这些评点,我夜不能寐。两位姐姐的文字如明珠蒙尘,实在可惜。若能整理成册,必能流传后世。我想为她们做点什么,也想让自己有所成长。”
吴仪一望着新婚妻子稚嫩却坚毅的面容,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当年谈则捧着陈同遗墨时的神情。那是一种坚定,一种执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他沉吟良久,终于点头:“既如此,你且试试。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钱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悦与坚定:“多谢夫君成全!我定会努力,不辜负两位姐姐的期望。”
自此,钱宜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她每日黎明即起,先向李淑请教诗文。李淑总是耐心地解答她的问题,引导她深入思考。午后,她便埋头研读《牡丹亭》原着,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深意。遇到难解之处,她便虚心向丈夫求教。吴仪一见她如此用心,也将自己与两位亡妻讨论《牡丹亭》的见解一一传授。
三个月后的一个春晨,钱宜在书案前铺开宣纸,指尖轻轻抚过《牡丹亭》泛黄的书页。窗外玉兰树的新芽在晨光中颤动,仿佛也在等待她写下第一笔。她研墨时,墨香与檐角飘来的杏花香交织,恍惚间竟与陈同、谈则当年评书的场景重叠。
情之至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她提笔在《冥誓》一折旁写下这句话,笔尖忽而一顿——陈同为情绝食而亡时,是否也在这般春日里?谈则补注至《惊梦》时咳血染纸,可曾听见窗外风雨摧花的声响?钱宜的泪水滴在字上,洇开一片墨痕。她忙用袖角拭去,却见那泪痕竟似一朵半开的牡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好梦需留不需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好梦需留不需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