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如同给李卫国这艘已然扬帆的小船,注入了一股强劲而合法的东风。它不仅吹散了往日笼罩在交易上的那层灰色薄雾,更将“李卫国”这三个字,与“信誉”、“本事”、“路子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同烙印,深深打在了十里八乡,甚至开始向县城悄然扩散。
收购点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那间原本只是用来歇脚、传递信息的简陋棚子,在李卫国的亲自监督和赵老实等人的帮衬下,不过半月功夫,便已脱胎换骨。青砖垒砌的墙体取代了歪斜的木柱,新糊的窗户纸透亮,屋顶换上了整齐的灰瓦,门楣上甚至请老先生题了一块朴素的木匾,暂未署名,只待一个合适的字号。屋内,靠墙打了一排结实的木架,分层陈列着硝制好的上等皮张,油光水滑的狐皮、狼皮,柔软蓬松的兔皮,分门别类,标注着等级和价格。另一侧,则是用玻璃罐子精心存放的各类山珍药材,天麻、茯苓、灵芝、猴头菇……虽不及皮货显眼,却自有一股沉静厚重的底蕴。
这里不再仅仅是收购的终点,更成了展示和洽谈的起点。十里八村的村民如今来这里,不只是卖货,也带着几分看稀罕的心思,指着那木架上的好东西啧啧称奇。偶尔有从县里甚至更远地方来的客商,也能在这间像模像样的铺面里,坐下来,喝一碗李卫国备下的粗茶,从容地看货、谈价。秩序与规范,在这里悄然滋生。
与县里那家濒临倒闭的街道小皮件厂的合作,也迅速走上了正轨。李卫国提供的生皮原料品质稳定,解决了小厂最大的生存难题。而小厂那几个老师傅的手艺也确实扎实,鞣制出的皮张柔软坚韧,品相提升了一大截。这批带着“正规”出厂痕迹的皮货,经由钱有才的渠道,很快就在市里的交易市场打开了销路,价格比原始的皮张高出近三成。这笔合作,不仅让李卫国赚取了更丰厚的利润,更让他赢得了一个关键的评价——“有眼光,懂经营,能盘活资源”。这评价,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比金钱更有价值。
王福根现在去公社开会,嗓门都比往常洪亮了几分。李家沟这个试点,成了公社乃至县里都挂上号的典型。上面下来调研的领导一拨接一拨,李卫国每次都能应对得体,账目清晰,规划明确,说起整合资源、带动社员增收头头是道,连陪同的公社干部都脸上有光。甚至有风声传出,县里正在考虑将个体经济的经验总结推广,李卫国的名字,被多次提及。
事业的顺遂,如同暖流,滋养着李卫国的雄心,也悄然融化着他心底那处冰封的柔软。苏晚晴的第二封来信,他几乎能背下来了。她在省城的艰难与坚持,如同无声的鼓点,敲打着他前进的节奏。
这一日,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喧嚣渐渐沉淀。李卫国独自待在焕然一新的铺面里,就着煤油灯,再次铺开了信纸。不同于以往报喜不报忧的克制,这一次,他笔尖流淌出的,是更为具体、也更为真切的思绪。
他详细描述了营业执照下来后,收购点的变化,铺面的改建,与县里小厂合作的细节,甚至提到了对未来在县城设点的模糊构想。他写村民们眼神的变化,写王福根挺直的腰杆,写自己面对考察领导时的心境。他没有刻意渲染成功,只是平静地陈述,像一个疲惫却满足的旅人,在向远方的知己细数沿途的风景与坎坷。
“……往日只知山林险峻,兽迹难寻。如今方知,人心世路,亦是如此。然既有方向,便无所畏惧。执照虽薄,却如灯塔,照见前路,亦照见己心。” 笔锋在这里顿了顿,他似乎能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然后,他继续写道,“晚晴同志,省城天地广阔,然世情亦更复杂。知你坚韧,独自支撑,甚是挂念。前次寄予枣仁,不知是否合用?若有艰难处,勿要独力承担,务必告知。此间事业渐稳,虽绵薄,愿为後盾。”
他没有再写“纸短情长”,但字里行间流淌的关切与那份已然清晰的情意,却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更有力量。他将信纸仔细折好,封入信封,贴上邮票。这一次,他感觉手中的信,分量格外不同。
就在他准备将信投递出去的隔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伴随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吉普车,再次打破了李家沟的平静。
来的是县里工商局和公社的几位干部,为首的竟是工商局的一位副局长,姓刘。阵仗比上次考察时还要大。王福根连忙将人迎进大队部,心里七上八下,不知是福是祸。
刘副局长是个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的中年人,没有太多寒暄,直接说明了来意:“李卫国同志,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正式通知,你们李家沟的个体经营试点,效果显着,经县里研究决定,将你们列为全县重点扶持和宣传的典型!”
一句话,让王福根和李卫国心中大石落地,随即涌上巨大的喜悦。
“第二,”刘副局长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李卫国,“省里相关部门,对我们县个体经济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你们这种整合农村资源、带动集体增收的模式。下个月,省里会有一个考察团下来,点名要到你们这里来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79在东北打猎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