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的成都,酷暑难当。天空如同一整块烧红的烙铁,闷热无风,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
蜀汉皇宫的议政大殿,虽高敞深邃,也难抵这蒸笼般的热气。
殿宇四角,巨大的青铜冰鉴内,冰块缓缓融化,升腾起丝丝缕缕的白雾,带来些许微弱的凉意,却又迅速被殿内的肃杀之气所吞噬。
汉帝刘备,身着玄色十二章纹衮服,头戴赤色冕旒,珠帘垂落,在额前投下细密而威严的阴影。
他并未端坐于帝位,而是手持那柄象征着征战与权柄的雌雄双股剑,肃立于一幅巨大的九州舆图之前。舆图之上,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纤毫毕现。
屏风上镌刻的双龙纹饰在他身后若隐若现,更添几分帝王的威压。两名侍女手持蒲扇,在他身后轻轻摇动,却无法拂去殿内凝重的空气。
大殿之内,蜀汉的文武重臣,依序肃立,鸦雀无声,只待陛下的谕令。空气仿佛凝固,唯有冰鉴融化的水滴声,敲打着紧绷的心弦。
刘备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过舆图上的荆襄之地,最终停留在巴郡的位置。他手中的剑鞘,带着千钧之力,“笃”地一声,点在舆图上的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一带)。
“李严!”刘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殿宇,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臣在!”代行尚书令李严身着绯色官袍,急忙出列躬身。他腰间的尚书令金印沉甸甸地压着官袍下摆,也仿佛压着他有些纷乱的心绪。
那金印之下,贴身藏着一份帛书——益州本土豪强联名上书请求随军伐吴的请战书。帛书之上,第七行那个“谯”字,墨迹尤新,却因他指尖汗湿而微微晕染开,那正是益州大儒、未来太子刘禅的老师谯周族叔的亲笔!
这帛书的分量,比金印更沉。李严的手指在袖中微不可察地颤了一下。
“朕命你代行尚书令,总领荆、益两州粮秣调度、军资转运!务必确保前线大军供给无虞!此乃伐吴根基,若有半分差池,军法从事!”刘备的目光如电,直刺李严。
“臣,遵旨!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李严深深叩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不知是热的,还是紧张的。
刘备的目光移向武将班列之首,那身披银甲、气度沉稳的身影。“征南将军赵云!”
“末将在!”赵云踏前一步,声音洪亮如钟,银白的甲叶随着动作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阳光透过殿门缝隙,落在他肩甲上一处旧日箭痕的凹坑上——那是当阳长坂坡,为救幼主阿斗和甘夫人,浴血七进七出时留下的印记。
“加封你为江州都督,领精兵一万,即刻前往江州镇守!”刘备的剑鞘指向沙盘上扼守长江上游、控扼益州东大门的江州(今重庆)。
“汝之重任有三:
其一,作为伐吴大军的坚强后盾,随时准备顺流而下接应主力!
其二,严密监视成都动态,若有不测风云,即刻率军回援,保成都无虞!
其三,震慑四方,安定后方!”刘备说到此处,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话语,他强忍着,喉结滚动,脸色微微发白。这身体的不适,如同阴云笼罩在群臣心头。
赵云双手接过令箭,深深一躬,银甲在光影下折射出冷冽的光芒:“末将领命!人在江州在!定不负陛下所托!”
他起身时,目光掠过沙盘上的江陵城(荆州治所),那里,仿佛还插着义兄关羽那染血的残甲碎片,一股悲愤与责任交织的热流涌上心头。
“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刘备的目光投向西北方。
“臣在!”马超出列,身形依旧魁伟,但眉宇间已不复当年西凉锦马超的桀骜,多了几分沉稳与沧桑。他受封凉州牧,实为遥领,凉州大部仍在曹魏掌控之下。
“命你率本部兵马,坚守阳平关!”刘备的剑鞘点在沙盘上汉中西北的咽喉要冲——阳平关,“若遇魏军挑衅,无论其如何叫骂,只许深沟高垒,坚壁清野,绝不可出战!守关为第一要务!同时……”
刘备加重了语气
“以朝廷名义,携带重金厚礼,遣能言善辩之士,秘密联络、厚结关陇及凉州境内的羌胡各部首领!晓以利害,许以厚利,务必使其心向大汉,共抗曹魏!此乃汉中、乃至益州西北屏障之关键!”
“臣遵旨!必使阳平关固若金汤,羌胡心归大汉!”马超抱拳领命,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汉中太守、镇远将军——魏文长!”刘备的声音转向沙盘上汉中的核心区域。
此刻,远在汉中的太守府官署内,魏延正召集部将简雍、王平、吴懿等人议事。他身披玄甲,手指重重敲击着汉中防御图,声音铿锵有力:
“……褒斜道、子午谷、傥骆道,各隘口必须增派精兵,加固工事!
屯田之事亦刻不容缓,需广开荒地,深挖沟渠,务必使军粮能自给自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