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一拍桌案,玄甲震出金石之音,气势惊人。
五日后当传令兵疾驰而来,宣读陛下诏令时,魏延霍然起身,目光如炬,遥望成都方向,朗声道:“请陛下放心!延在此一日,汉中便是铜墙铁壁!魏贼偏师来犯,必为大王吞之!若尽起中原之兵……”
鎏金博山炉中,名贵的香料静静燃烧,升腾起袅袅青烟,弥漫在殿宇之间。丞相诸葛亮始终静立于舆图西侧,羽扇纶巾,神情沉静如水。
他手中的白色羽扇偶尔轻摇,扇面遮挡住部分光线,在沙盘巫峡(三峡之一,扼守长江入川门户)的方位投下片片游移的光斑,仿佛在无声地勾勒着未来的战场。
“丞相诸葛亮!”刘备的声音终于转向了这位定鼎之臣。
“臣在。”诸葛亮趋步上前,羽扇轻收,躬身待命。
“随朕御驾亲征,总理伐吴军机大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朕之股肱,托付于卿!”刘备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绝对的信任。
诸葛亮深深一揖,声音沉稳而坚定:“臣,谨遵圣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皇宫禁卫军统领一职,”刘备的目光转向年轻一代的将星,“由武威将军关兴担任!”
“末将领命!”关兴出列,英气勃勃,眉宇间依稀有关羽的英武。
“成都常备守军之统领,由扬威将军张苞担任!汝二人,共同拱卫京师成都!”
刘备看着这两位结义兄弟的后人,语重心长。
“务必枕戈待旦,日夜警醒!巡查城防,弹压宵小!若有作奸犯科、图谋不轨,乃至煽动哗变、扰乱治安者,无论何人,无需多虑,可依军法从速处置!务保成都稳如泰山!”
“末将遵旨!”关兴、张苞齐声应诺,声震殿宇。
两人随即从赵云手中郑重接过象征各自兵权的半块虎符,沉甸甸的铜符,承载着守护国本的重任。
大殿侧后方,年轻的太子刘禅(思齐)侍立一旁。他的手中,也摩挲着两枚温润的木制虎符:一枚是紫檀木所制,掌管皇宫禁卫军(需与关兴的半块合符);
另一枚是黄花梨木所制,掌管成都戍卫军(需与张苞的半块合符)。
虎符背面阴刻的“汉昌”二字,因年深日久和无数次紧张的摩挲,早已模糊不清。这是昨夜,父皇在寝宫单独召见他时,亲手交付,并殷殷嘱托他“好生保管,遇事持重”之物。木符的纹理,此刻仿佛烙印在他掌心,提醒着他肩头的责任。
次日清晨,成都城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战争的齿轮开始全速运转。
城西武库方向,传来阵阵铿锵有力的金铁交鸣与呼喝之声。武威将军关兴一身劲装,正亲自督导新募的益州士卒操练钩镰枪法。
二十斤重的钩镰长枪在他手中如同活物,刺、挑、勾、锁,招式凌厉,破开沉闷的暑气。新兵们汗流浃背,咬牙苦练,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尘土的气息。
短暂的休息间隙,关兴走到兵器架旁,拿起一架制作精良的“元戎连弩”(诸葛亮改进的连弩)。
他粗糙的手指缓缓抚过冰冷的青铜机括,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深沉的遗憾与痛楚,对着身旁的亲卫低声道: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若……君侯(关羽)荆州军中有此利器在手,何惧吕蒙白衣鼠辈?何至于……”
一声沉重的叹息,替代了未尽之言。那场导致二叔败走麦城、荆州沦陷的惨剧,始终是蜀汉君臣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
与此同时,扬威将军张苞率领着八百名新募的精壮士卒,分作数队,在成都城内的各主要街巷、城门、府库、粮仓等要害之处进行严密巡查。
他们甲胄鲜明,刀枪雪亮,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肃杀之气弥漫街市,震慑着任何可能的宵小之徒。张苞本人更是亲自带队,巡视东市、少城等繁华区域,确保治安无虞,人心安定。
代尚书令李严的官署内,气氛同样紧张。巨大的案几上堆满了来自荆州前线、汉中、南中以及益州各郡县的紧急公文。
李严居中而坐,面色凝重,尚书郎蒋琬、董允等得力干吏分坐两侧,奋笔疾书,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书。调拨粮草的指令、征发民夫的命令、安抚地方豪强的文书、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每一项决策都关乎前线成败与后方稳定。
李严时而快速批阅,时而与蒋琬、董允低声商议,额头上渗出的汗水也顾不得擦拭。他深知自己此刻的位置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既要高效运转庞大的战争机器,又要平衡各方势力(包括那些送来请战书的益州豪强),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三日之后,成都郊外,誓师出征。
八万炎汉精锐之师,已然整装完毕。放眼望去,旌旗猎猎,遮天蔽日;戈矛如林,甲胄映日,寒光刺目,汇聚成一片钢铁与热血的海洋,肃杀之气直冲霄汉,景象蔚为壮观。这几乎是蜀汉政权所能动员的最后精华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