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将焦点投向了南下路上的关键一战:“燕军不顾一切地南下,并未能完全避开所有阻击。在灵璧一带,他们遭遇了由盛庸、铁铉、徐辉祖等人指挥的朝廷精锐部队的顽强拦截。”
画面中,灵璧古战场旌旗猎猎,双方军队展开惨烈厮杀。朝廷军凭借有利地形和严整的阵型,给予了长途奔袭、已成疲敝之师的燕军沉重打击。燕军攻势受挫,损失不小,一度被迫停止前进。
“此战,燕军遭遇了南下以来最显着的一次失利,”朱迪钠解说道,“军中士气受挫,一些将领眼见前有坚城重兵,后方补给线漫长且不安全,开始动摇,纷纷向朱棣进言,请求暂且撤回河北,从长计议。”
就在这军心浮动的关键时刻,朱棣展现出了他作为枭雄的坚韧和赌徒般的魄力。朱迪钠用充满张力的语气描述道:
“面对失利和部下的退缩之意,燕王朱棣力排众议,他激励将士们说:‘昔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十战九不胜,然垓下一战成功,卒有天下!我等岂能因一时挫败而轻言放弃?’”
朱迪钠特别强调:“而朱棣选择灵璧这个地方来引用汉高祖的典故,更是耐人寻味。因为灵璧,正是当年楚汉相争决战的‘垓下’古战场所在!他以此明志,将自己比作屡败屡战最终胜利的刘邦,将眼前的灵璧视为自己的‘垓下’,决心在此地与建文朝廷决一死战,绝不后退!”
这番鼓舞和决绝的姿态,暂时稳定了摇摇欲坠的军心。
然而,就在朝廷军凭借灵璧之胜稍稍稳住阵脚,有望进一步围困甚至重创燕军之时,天幕上出现了令人窒息的一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迪钠的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荒谬感,“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或许是因为徐辉祖作为徐达之子、燕王妃兄长的特殊身份,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又或许是听了身边文臣的谗言,竟然……下旨将刚刚立下战功的徐辉祖,及其所部主力,调离了灵璧前线!”
画面中,传旨的使者飞驰入营,徐辉祖接到旨意时,脸上写满了错愕、不甘与深深的无奈。他苦心经营的防线,刚刚取得的胜利优势,因为这一纸莫名其妙的调令,顷刻间化为乌有。
“哈!”天幕下,奉天殿内,朱元璋发出了一声不知是怒极还是觉得可笑的声音,他转头对身旁脸色极其难看的徐达说道:
“天德,咱现在是看明白了!你那两个儿子,增寿和辉祖,这是打定了主意,一人保一个!倒也是人之常情,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嘛,咱不怪他们。反正都是咱老朱家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冰冷而锐利,带着一种洞悉结局的嘲讽:
“只是,徐辉祖这小子,忠是忠了,可惜啊……他保错了人!允炆那个兔崽子,识人不明,用人则疑,疑人则用,临阵自断臂膀!他这样的要是不亡,那才真是没有天理了!”
朱元璋的话,如同最终的审判,为徐辉祖未来的悲剧命运,也为建文朝廷的覆灭,敲下了定音锤。
徐达站在那里,听着皇帝对自己儿子的评价和对建文帝的宣判,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长子辉祖的忠诚和能力得到陛下认可(尽管是悲剧性的认可)而感到一丝酸楚的欣慰,又为次子增寿的“投机”以及建文帝那令人绝望的昏聩而感到无比的沉重和悲哀。
他徐家,在这场尚未发生的风暴中,似乎注定要经历分裂与煎熬。而这一切,都源于龙椅上那位帝王身后,那扑朔迷离、骨肉相残的未来。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灵璧之战的尾声:“徐辉祖被调离,朝廷军前线指挥体系出现混乱,士气也受到严重影响。燕王朱棣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主动出击。他最初的目标,并非寻求决战,而是企图切断朝廷军的粮道,进一步动摇其军心。”
画面中,燕军精锐骑兵在朱棣或其将领的率领下,意图迂回穿插,袭击朝廷军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历史的戏剧性,“由于粮道受到威胁,本就因主帅被调而人心惶惶的朝廷军主力,在盛庸等人的指挥下,决定趁尚有余力,主动突围转移。而恰在此时,寻求袭扰的燕军先锋,与正在组织突围的朝廷军主力,在一片混乱中不期而遇!”
这场意料之外的遭遇,瞬间演变成了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一方是蓄势待发、寻求战机的虎狼之师,”朱迪钠描述着那混乱的场景,“另一方是士气低落、意图撤退的疲惫之军。战斗几乎在接触的瞬间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朝廷军的阵型在燕军的猛烈冲击下迅速瓦解,士兵们争相逃命,将领无法有效指挥,局面彻底失控。”
画面中,朝廷军兵败如山倒,旌旗倒地,兵器丢弃得到处都是,士兵漫山遍野地奔逃。都督平安等一批重要将领在乱军之中被燕军俘虏。
“此情此景,”朱迪钠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不禁让人想起了几百年前,同样在这片古战场(垓下)上,那位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最后的结局。灵璧,仿佛真的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宿命之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