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无奈:“河北战场的拉锯和僵持,虽然让燕军进展缓慢,付出了代价,但也证明了建文朝廷剩余的军事力量若能有效组织,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如果这种态势持续下去,凭借更雄厚的资源底蕴,朝廷方面依然存在着将燕军拖垮、耗尽的可能。”
“然而,”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中充满了讽刺,“就在战局刚刚出现一丝对朝廷有利的迹象时,建文帝朱允炆做出了一个堪称自毁长城的决定——他将此前被罢免的坚定削藩派文官领袖黄子澄、齐泰等人,重新召回了中枢,委以重任!”
画面中,黄子澄、齐泰等人意气风发地重返南京朝堂,而原本因为战事需要而被倚重的一些将领和务实派官员,则明显受到了冷落。
【网友“决策分析帝”发言:完了!建文这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刚有点起色就又迫不及待地重新拥抱他那套文人理想了!】
【网友“勋贵视角”痛心疾首:这下彻底把淮西旧部们的心给伤透了!这些老兄弟和他们的后代,原本还想借着战争证明自己的价值,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毕竟建文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可建文一次次地表明,他真正信任和依赖的,始终是那些江南出身的文官集团!】
【网友“历史转折点”总结: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淮西勋贵集团对建文朝廷彻底失望,他们明白,无论战争胜负,自己在未来都不会有好果子吃。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彻底倒向燕王朱棣,搏一个从龙之功!】
朱迪钠看着弹幕,点头认同道:“网友们的分析一针见血。建文帝这一昏招,彻底将原本还在观望,甚至试图通过努力作战来改善处境的淮西勋贵集团,推向了燕王一边。战争的胜负天平,因此发生了决定性的倾斜。”
朱迪钠继续揭秘道:“而投向燕王的关键性一步,很快就到来了。此时,在南京城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燕王妃徐妙云的弟弟,在朝廷中担任左都督要职的徐增寿!”
画面中,出现了徐增寿在深夜密室内书写信件,并派遣心腹秘密北上的场景。
“徐增寿冒着极大的风险,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密封,送抵了北平燕王府。”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这份情报详细说明了,为了支援河北前线,从长江防线到南京城本身的守军,已经极为空虚!更重要的是,情报中还做出了关键承诺:只要燕军能够推进到长江北岸,大明水师中将有重要力量阵前倒戈,并引导燕军渡江!甚至……连南京城门的守备,到时也会有人‘行方便’。”
朱迪钠顿了顿,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语气,念出了密信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部分:
“而这份秘密承诺中,负责在关键时刻为燕王打开南京城门的人,赫然便是——曹国公,李景隆!”
“噗——哐当!”
天幕下,奉天殿内,一直强压着怒火的朱元璋,在听到“李景隆”这三个字从朱迪钠口中清晰无比地念出时,终于再也忍不住,猛地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了地上!瓷片四溅,茶水横流!
“李景隆?!又是他!!”朱元璋须发皆张,胸膛剧烈起伏,怒极反笑,“好!好一个曹国公!好一个征虏大将军!他不仅活着,不仅没被治罪,居然……居然还被委以守卫京城大门的重任?!哈哈哈哈!”
他笑得声音很大,却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冰寒的杀意。
“咱这好孙儿……咱这好孙儿用的人,可真是……真是‘知人善任’啊!他朱允炆不亡!真是没有天理了!没有天理了!!”
朱元璋的怒吼在奉天殿内回荡,所有大臣都噤若寒蝉,深深低下头去。他们心中同样充满了荒谬和无力感。到了这个地步,建文朝廷的失败,已经不再是军事层面的问题,而是从根子上就烂透了!用人如此,岂能不败?
连最后的城门,都托付给了一个早已心向敌方、屡战屡败的“自己人”,这南京城,在燕军兵临城下之前,其实就已经等同于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了。
天幕上,朱迪钠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模仿着朱棣可能的心境:“面对小舅子徐增寿从南京送来的这份‘大礼’,燕王朱棣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疑虑。他太了解徐增寿了,此人与其好友李景隆颇有相似之处,志大才疏,说话办事往往不够周密。更何况,徐增寿的兄长,魏国公徐辉祖,可是建文朝廷的铁杆支持者,此前在战场上没少给自己添麻烦,下手毫不留情。这兄弟二人的立场截然相反,让这份情报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画面中,朱棣在北平燕王府内踱步,眉头紧锁,显然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挣扎。
“然而,”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朱棣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战局已陷入僵持。河北之地久经战火,残破不堪,难以长期支撑他的大军。若不能打破僵局,最终被拖垮、困死的,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徐增寿的情报,就像黑暗中唯一可见的、却不知是否牢固的绳索,他必须抓住它,哪怕下面可能是万丈深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