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男女窃窃私语,互相交流信息,当年神童试,王猛一举夺魁,可谓是名震京都,在场很多富家子弟其实都认识王猛。
一位束发玉冠的少年郎君起身:“王兄确系琅琊王氏子弟。去岁重阳,奉天司顾司主在鹿鸣宴上曾亲口说过他的出身。”
见到出来有人作证,那青衫文人只得悻悻坐下。
王猛冲少年郎君一拱手:“多谢南康兄仗义执言。”
这时,婢女端来笔墨,李逋溜达到最末席,抬头看见青衫文人题的诗文。
上写:朱门世代簪缨贵,寒士终身布衣卑。原是祖宗功德厚,才让儿孙尽显扬。
李逋故意打个喷嚏在绸布上:“酸掉牙了!”
青衫文人正要发怒,李逋一脚将他踹开,清清嗓子,开始念:“你祖当官了不起?我爹杀猪更实惠。哪天朝廷断了粮,看谁碗里有肉味!”
王猛拿着笔,神色尴尬,迟迟不落。
众人听完,皆笑的喷茶。
婢女道:“小公子此诗虽妙,但恐怕入不了席。”
李逋一甩笔:“谁说我要入席?小爷要上二楼!”
这话又引的满堂大笑。李逋大步走到那首魁诗前,一把扯下绸缎扔在地上,高声道:“再取匹新的来!”
厅中一片哗然,几个锦衣公子拍案而起,却被一位中年文士抬手拦住:“且慢,我观此子虽粗鄙,却颇有狂士之风。不如看他能写出什么花样来,若还是不堪之语,再治罪不迟。“
青衫文人爬起来,咬牙切齿:“这等粗人能写出什么好诗!若是再敢辱没斯文,还望各位大人能治他个寻衅之罪。”
婢女们挂上新的白绸,王猛执笔。
李逋念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厅中人物暗中吟诵此诗,互相看了看,鸦雀无声。
此诗非是不好,而是暗讽门第,内辱朝廷,犯忌讳的事谁敢品评。果然,婢女将此诗交给诗奴,片刻后却见珠帘微动,一柄如意从珠帘中伸出,打落绸布。
李逋不解,这时婢女端过来一杯茶,茶盏中却是一汪白水。
王猛道:“诗奴无话可说,这是让公子再提一首。”
李逋只得念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青衫文人见到此诗,念诵几遍,脸色越来越白,连连退步撞翻了案几。
珠帘后传来清脆风铃响,诗奴连道三声:“好!好!好!“
一名紫衣婢女手捧檀木托盘款款而来,盘中放着三盏青瓷茶盏:“公子诗才绝世,请饮此三杯,直上四楼。”
李逋牛饮完茶,见大厅内的文士和公子们都在夸赞这首诗,忙趁机推销。
他喊道:“此诗原稿独此一份,世间无二,哪位想要?只需五千两!”
厅内众人听到李逋这番市侩之言,先是一愣,随即捧腹大笑。
就连那原本还憋着一肚子火的青衫文人,此刻也被这荒唐场面弄得无语以对,只得嘟囔:“市井之徒,偶得灵妙,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一位身着锦袍的老者站起身来:“小公子倒是直率,可五千两未免狮子大开口,老夫愿出一千两,权当结个善缘。”
李逋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那人面前,一把夺过银票:“成交!多谢老爷慷慨!”
众人见状,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王猛无奈摇头,低声对李逋道:“公子这般行事,倒显得咱们像是来打劫的。”
李逋嘀咕道:“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言罢,二人登上四楼。
李逋环顾四周,见四楼空间可比一楼小许多,但装饰更加奢华。
面前七十二席错落有致排开,每席皆有名士端坐,或举杯论诗,或敲杯弹唱,或三五成群大袖起舞,好一片风雅气象。
不知是谁说了句:“快看,三楼来人了。”
众人齐齐看向李逋和王猛,但谁都没有起身相迎。
李逋直接走到魁诗前,只见银绸上写着一首《景国谣》:
稚子骑竹望北斗,文叟指月说景州。
昔年燧甲埋陇亩,今见星芒照耕牛。
银汉西流转玉漏,清辉漫过珊瑚钩。
欲问太平何处是?满城灯火映江流。
李逋看完魁诗,才恍然大悟——并非鲍参军的诗不如这首诗,而是四楼换了作诗的主题。
他对王猛道:“景略,快快快,别浪费时间,赶紧写!“
王猛刚抓起狼毫笔,就听角落里传来一声嗤笑:“哪来的两个野娃子,上来就敢挑战谢兄大作?“
李逋转头看去,只见一个宽衣博带的男子正轻蔑地望着他。
那被称作“谢兄“的男子摆摆手:“陈兄莫急,此人能从三楼上来,想必应有些小本事。“这话表面大度,实则暗含讥讽,分明是在嘲笑李逋自不量力。
李逋心里暗暗记下这笔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蛊道无常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蛊道无常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