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和风甫暖,书院外的柳絮如雪花般漫天飞舞。苏明远站在院门前,看着师门众人正在准备出游的行囊,心中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期待。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参加文人雅集,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走出书院的围墙,真正融入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明达,你可带了纸笔?今日山水清嘉,正是吟诗作画的好时节。周先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温和中带着某种深意,仿佛在暗示这次出游并非简单的踏青游玩。
学生已备妥当。苏明远回身答道,手中确实握着一个装有文房四宝的锦囊。然而他心中却有些忐忑——在这种传统的文人聚会中,他能否真正融入其中?那些深藏于内心的现代痕迹,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一行十余人,师生相携,缓缓向城外的青云山进发。晨光初透,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让初次真正领略古代山水之美的苏明远不禁心旌摇动。在现代,他虽然也见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总是匆匆而过,囿于功利的目的。而此刻,他第一次以一种纯粹欣赏的眼光来观照自然。
苏师弟,你看那山势如何?走在身旁的赵德指着前方的青云山主峰,声音中带着某种近似虔诚的意味。
苏明远顺着他的手势望去,只见群峰叠翠,云雾缭绕,确实有种超脱尘世的神韵。但更让他震撼的是赵德眼中那种发自内心的陶醉神情——这种对自然美的纯粹欣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极其罕见了。
确实壮美。苏明远如实回答,却发现自己的语调中不自觉地带上了这个时代特有的那种从容与雅致。
队伍在山腰的一处亭台处停下。这里视野开阔,可俯瞰山下的江水蜿蜒,远眺对岸的村舍炊烟。亭中早已摆好了石桌石凳,显然是周先生事先安排好的雅集场所。
今日天清气朗,正是论道的好时节。周先生在亭中正座,其他师生依次落座,我们何不以山水为题,各抒胸臆?
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学生跃跃欲试。苏明远注意到,在这种超越了日常学业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似乎都显露出了不同的面貌。平日里严肃的陈默眼中带上了少见的温和,而向来活跃的李文反倒显得沉静内敛。
学生先献丑一首。一名年长的学生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
青山不老水长流, 白云深处有人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何日归来话桑麻?
诗虽然平常,但在这山水环境中吟出,却有一种天然的和谐感。众人纷纷点头称赞,气氛渐趋热烈。
接下来,几名学生轮流献诗,有咏山的,有颂水的,有抒怀的,有言志的。苏明远静静聆听着,发现古代诗歌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确实有种特殊的美感——那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明达,你也来一首如何?周先生忽然点名,眼中带着期待和试探的神色。
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种文人聚会中,诗词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才华,但又不能过于突兀。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眼前的山水美景,忽然想起了在现代时读过的那些描写自然的诗句。但他知道,简单的模仿是行不通的,他必须找到一种既能体现古代诗歌传统,又能融入自己真实感受的表达方式。
学生不才,斗胆一试:
云山淡淡水悠悠, 古道新亭共话幽。 纵使千年人事改, 青山依旧向东流。
这首诗一出,亭中顿时安静下来。苏明远能感受到众人复杂的目光——有赞赏,有思索,也有某种说不清的深意。
周先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名状的神色:好诗!意境深远,词句清新。特别是纵使千年人事改,青山依旧向东流一句,颇有哲理意味。
其他学生也纷纷称赞,但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赞美中似乎带着某种微妙的距离感。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诗中那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角度,可能又暴露了现代人的痕迹。
明达兄这诗确实不错,陈默在一旁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只有苏明远才能听出的复杂情绪,只是那种沧桑感,似乎超出了我们这个年纪应有的阅历。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瞬间明白了问题所在。他诗中体现的那种历史感和时空意识,确实不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古代青年应该具备的。
陈兄说得对,苏明远连忙补救,学生近来读史颇多,或许受了些影响,显得老气横秋了。
这个解释勉强说得过去,众人的神色也稍有缓解。但苏明远心中却涌起深深的警觉——即使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文人聚会中,他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防止暴露身份。
日渐西斜,众人开始收拾准备下山。但在临别之前,周先生提议大家在亭中石壁上题诗留念。这是古代文人雅集的传统项目,既是对这次聚会的纪念,也是对彼此才华的永久见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