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门口时忽然停下,转身对江兰说:“姑娘,老奴还有句话想说 —— 往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跟皇上客气。皇上心里,早就把您当成了能托付新政的人。上次您去密云灾区,皇上夜里睡不着,总问老奴‘江兰那边有没有缺人手’‘粮食够不够’;这次学堂开学,皇上还特意让老奴准备了二十本亲笔题字的《千字文》,要给学堂的孩子当礼物。老奴会一直帮您,帮皇上,帮咱们大清的百姓,把新政推下去。”
江兰用力点头,看着苏培盛的背影消失在廊尽头 —— 他走得很稳,青布袍角在晨光里轻轻晃动,手里还攥着那个银质手炉。她走到案前,拿起那半块玉米饼,小心翼翼地放回蓝布帕子里,收进书柜深处的木盒里 —— 木盒里还放着去年密云灾区农户送的玉米种、兰馨社学生画的 “新政图”,每一件都藏着百姓的期待,也藏着新政的温度。
回到瑞祥号时,院子里飘着玉米的清香。江王氏正坐在石凳上,将新收的玉米剥成粒,准备煮玉米粥;江老实拿着扫帚,把落在地上的玉米粒扫成小堆,嘴里还哼着家乡的小调。大宝正趴在八仙桌上,拿着尺子核对学堂的物资清单,纸上画着黑板的草图:“黑板要做五块,每块三尺宽、两尺高,边框用松木,免得孩子磕着;课本要印两百本,封面印‘南城平民学堂’,里面的字要印大些,孩子看得清楚;还要买五十支毛笔,一百张宣纸,墨要选徽州的松烟墨,磨出来细腻,孩子写着顺手。”
“姐,您回来了!” 丫蛋拿着一张纸条,从屋里跑出来,辫子上还系着个红绳结 —— 是江王氏给她编的,说学堂开学那天戴喜庆。“苏公公派人送来的,说皇上同意让王老汉来京,还赏了他十匹绸缎,有两匹是杭州的云锦,让他给儿媳妇做嫁衣;王老汉下个月跟农贷的账房一起过来,账房会带三十袋玉米种,都是试验田新收的高产种。”
江兰接过纸条,上面是苏培盛的字迹,笔画工整,末尾还画了个小圈,是他记账时的习惯,写着 “王老汉行程已安排,学堂医工已协调,放心”。她笑着走到江王氏身边,拿起一个玉米棒,帮着剥粒:“娘,苏公公说皇上还准备了亲笔题字的《千字文》,给学堂的孩子当礼物,咱们开学那天,得准备些红糖馒头,给孩子当点心。”
“好!好!” 江王氏笑得眼角皱成花,“娘这就去买红糖,再让你大嫂蒸两笼馒头,保证甜滋滋的,孩子都爱吃。你二哥来信说,伊犁军营的士兵听说你跟苏公公合作,都高兴得很,说新政有你们在,肯定能成 —— 你二哥还说,他在军营里种的玉米,亩产也有一千二百斤,等明年收了,要给你送些来。”
江兰走到西厢房,拿起十年计划的要点,在 “五年粮食目标” 旁写下 “王老汉入京授农课,春玉米推广预计扩至万亩(密云十户、平凉八户、伊犁军营五户)”,在 “十年贸易目标” 旁写下 “通商茶会筹备(宗室商户 12 家、荷兰商人 5 家、江南商户 8 家),恒昌商号优先对接丝绸订单”—— 她和苏培盛的同盟,不仅是个人关系的进阶,更是新政推进的 “新助力”,像两股绳子拧在一起,更能扛住风雨。
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通商茶会的名单,旁边放着学堂开学的流程表。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同盟”“协作” 的字样,也映着她坚定的眼眸。她知道,有苏培盛这个同盟在,有皇上的信任,有百姓的支持,新政的路会走得更稳、更远。而御书房内,胤禛看着苏培盛送来的 “学堂筹备进展”,指尖划过 “李医正每周授课” 的字样,嘴角露出了笑意 —— 他拿起朱笔,在旁边批了 “再加派一名药工,带些常用药材”,心里清楚,江兰和苏培盛的同盟,会成为新政最稳固的基石,会帮他实现 “百姓安康、国库充盈” 的心愿。
夜色中,瑞祥号与御书房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紧紧相依的星辰,照亮着大清新政的未来。而苏培盛的忠诚,不仅是对皇上的追随,更是对新政的守护,对百姓的责任 —— 这份忠诚,藏在查案时的细致里,藏在帮衬时的用心里,藏在那句 “帮您就是帮皇上” 的坦诚里,会随着新政的推进,成为大清历史上最温暖的注脚。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