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九年四月中旬的御书房,深夜总是被一层暖黄的烛火包裹。鎏金铜炉里的沉香换了第四拨,烟气淡得几乎看不见,只有桌上温着的莲子羹还冒着细白的热气 —— 苏培盛知道皇上近日为海禁章程的事熬夜,特意让御膳房炖了安神的羹汤。江兰坐在龙案旁的锦凳上,手里捧着兰馨社学生整理的 “沿海港口水深数据”,指尖在 “泉州港最深三丈,可泊外夷大船” 的字样上轻轻划过,目光却忍不住往胤禛那边飘。
胤禛正伏在案上批奏折,手里的朱笔停了又动,时不时会抬手揉一揉眉心,眼尾的红血丝在烛火下格外明显。方才讨论海禁章程里 “水师巡逻频次” 时,他还不小心把墨点蹭到了奏折上,愣了愣才用湿帕子小心擦掉 —— 江兰看在眼里,心里微微发紧。她是护理专业出身,最清楚长期熬夜、强光刺激对眼睛的伤害,御书房的烛火虽亮,却散而不聚,油烟还大,时间长了,眼睛哪能吃得消?
“皇上,这是泉州港的水师布防图,学生们标注了往年走私船常出没的海域。” 江兰把图纸递过去,刻意放缓了声音,“您要是累了,不如先歇会儿,喝碗莲子羹再议?”
胤禛接过图纸,指尖触到纸边的温热 —— 是江兰刚才一直攥在手里暖着的。他抬眼看向她,嘴角勾了勾:“不碍事,章程要赶在五月前拟好,多熬几日无妨。你整理的数据很细,泉州港那几处暗礁标注得清楚,水师巡逻时能少走不少弯路。”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端起莲子羹喝了一口,目光又落回奏折上,只是这次,揉眼睛的动作更频繁了些。江兰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 —— 她或许能改良一下御书房的油灯,既聚光又减少油烟,让他熬夜时眼睛能舒服些。
次日清晨,江兰从宫里回来,直奔瑞祥号的木工房。丫蛋正帮着大宝整理海禁章程的资料,见她抱着一堆铜片、玻璃碎片进来,好奇地问:“姐,你拿这些东西干嘛?是要给试验田做农具吗?”
“不是,” 江兰拿起一块透明的琉璃片 —— 这是去年蒙古贸易时,巴图送的 “西域透光石”,她一直没舍得用,“我想改良油灯,御书房的烛火油烟大,皇上熬夜批奏折伤眼睛。”
江老实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这话,放下斧头走过来:“改良油灯?咋改?咱们用的油灯,不都是棉芯加灯油,哪有改的余地?”
“能改,” 江兰拿起一支旧油灯,指着灯盏说,“您看,现在的油灯没有灯罩,光散得厉害,油烟还往上飘,熏得人眼睛疼。咱们加个琉璃灯罩,既能聚光,又能把油烟挡住;再把灯座改成锡制的,下面留个小通风口,油烟能从底下散出去,就不会熏眼睛了。”
说干就干。江兰先画了张简易的图纸,标注出灯罩的尺寸、灯座的通风口位置,然后让大宝去京城的琉璃坊找匠人 —— 她手里的琉璃片不够大,得定制一块圆形的琉璃灯罩。可大宝跑了三家琉璃坊,都摇摇头说 “琉璃脆,做这么大的灯罩容易碎,没人敢接”。
“这可咋整?” 丫蛋看着图纸,急得直跺脚,“总不能用纸罩吧?纸罩不防火,还挡光。”
江兰也犯了难,手里摩挲着琉璃片,忽然想起蒙古商人额尔敦 —— 去年他送过一块巨大的琉璃镜,说是从波斯商人手里买的,或许他能找到会做琉璃灯罩的匠人。她立刻让大宝给额尔敦写了封信,用飞鸽传书送出去,没想到三天后,额尔敦竟亲自带着一位波斯匠人来了瑞祥号。
“江姑娘放心,这点活计,我这老伙计最拿手!” 额尔敦拍着波斯匠人的肩膀,笑着说,“他在波斯做过皇宫的琉璃灯,保证做出来的灯罩又亮又结实。”
波斯匠人仔细看了图纸,又用尺子量了量旧油灯,点点头,从随身的工具箱里拿出琉璃刀,开始切割琉璃片。江兰在一旁帮忙,时不时提醒他 “灯罩要留一点弧度,这样聚光更好”“边缘要磨圆,免得划伤手”。江老实则按照图纸,用锡块打造灯座,在底部钻了三个细小的通风口,还特意在灯座两侧加了两个小把手,方便端拿。
忙活了整整两天,改良后的油灯终于做好了。琉璃灯罩晶莹剔透,扣在锡制灯座上,严丝合缝;棉芯换成了更细的蚕丝芯,点燃后,光透过琉璃罩聚成一束,落在纸上格外明亮,油烟则顺着灯座底部的通风口悄悄散出,一点都不熏人。
“太好了!” 大宝点亮油灯,凑到海禁章程的资料前,“比烛火亮多了,还不晃眼睛!皇上用这个批奏折,肯定舒服!”
江兰看着油灯,心里满是欢喜,却又有些犹豫 —— 直接送过去,会不会显得太刻意?她想了想,在油灯旁放了一张纸条,写着 “改良油灯,聚光减烟,便于夜间阅章程,臣江兰呈”,这样既说明了用途,又不会显得突兀。
当天傍晚,江兰借着送海禁章程补充资料的机会,把油灯带到了御书房。她把油灯放在龙案的角落,轻声说:“皇上,这是臣改良的油灯,聚光又少烟,您晚上批奏折时能用得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