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得京城街巷的灯笼左右摇晃。江兰刚从东城女子护理学堂讲课回来,马车刚拐进护理坊巷口,就见两个穿短打的工匠互相搀扶着走来,两人的手背又红又肿,冻疮破了皮,渗着血丝,其中一个还在咳嗽:“俺们在漕运码头凿冰,手冻得握不住凿子,管事说‘忍忍就过去了’,可这疼得钻心啊!”
春桃掀开车帘,忍不住叹气:“姑娘,这月护理所接诊的冻伤病患,比上月多了三十多例!有百姓冻掉了脚趾,还有西北来的士兵,耳朵冻得流脓,连马都骑不了。”
江兰的心沉了沉 —— 清代冬季没有现代保暖设备,百姓多靠单衣薄裤过冬,工匠、士兵这类露天作业的群体,冻伤更是家常便饭。她穿越前在北方农村做过冬季护理调研,知道冻伤不仅疼,还会导致残疾,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更棘手的是,新政推行漕运修缮、边疆戍守,工匠冻伤会耽误工期,士兵冻伤会影响战力,这可不是小事。
“去护理所!” 江兰当机立断,“先看看病患的情况,再想办法。”
护理所的外伤室早已挤满了人。墙角的草席上,一个老妇人正抱着孙子哭,孩子的双脚又肿又紫,脚趾缝里结着冰碴:“江姑娘,您救救俺孙子!他昨天在雪地里玩,回来脚就冻成这样,现在连鞋都穿不上了!” 旁边的士兵李三,耳朵上缠着破布,布上渗着黄色的脓水:“俺们在城头执勤,风跟刀子似的,耳朵冻得没知觉,等发现时已经烂了。”
江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脚,孩子疼得直哭。她又看了看李三的耳朵,眉头越皱越紧:“现在用温水擦,再涂些陈艾膏,能缓解,但治不了根。咱们得做两样东西:一是能预防冻伤的药膏,二是教大家怎么保暖、怎么锻炼,从根上减少冻伤。”
江兰知道,现代防冻膏多含甘油、凡士林,但清代没有这些材料,只能用常见的草药和油脂。她立刻召集研究室的团队(玲儿、小莲、江丫蛋)和太医院的周院判,在新府邸的草药园里开 “防冻膏研制会”,桌上摆着从药农那里收来的艾草、生姜、花椒,还有内务府送来的猪油。
“俺们试试用猪油当基底?” 玲儿率先提议,“猪油油性大,能锁住热量,老辈人冬天也会涂猪油护手。”
周院判点头:“猪油性温,能滋润皮肤;艾草能驱寒,生姜、花椒能活血,这几样配在一起,应该能防冷防冻。”
江兰拿出纸笔,画出配方草图:“先熬猪油,再把生姜、花椒炸出香味,最后加艾草粉,冷却后凝固,这样药膏既能保暖,又能活血。咱们得试验不同的配比,找到最管用的。”
第一次试验,江兰按 “猪油 5 斤、生姜 1 斤、花椒半斤、艾草粉 1 斤” 的比例来做。春桃负责熬猪油,大铁锅里的猪油慢慢融化,散发出淡淡的油香;玲儿负责炸生姜花椒,姜片和花椒在油里翻滚,很快就飘出辛辣的香味;江丫蛋负责筛艾草粉,把粗的艾草梗去掉,只留细粉。
熬好后,江兰把混合物倒进陶碗,等冷却凝固。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 药膏太硬,像块小石头,根本涂不开。小莲戳了戳药膏,无奈地说:“猪油放太多了,得减点猪油,加点芝麻油,让它软和些。”
第二次试验,江兰把猪油减到 3 斤,加了 1 斤芝麻油。这次熬出来的药膏,冷却后呈淡黄色,质地柔软,涂在手上滑滑的,带着生姜和艾草的香味。江兰先在自己手上涂了些,出门站了半个时辰,手还是暖的,没冻红。
可还没等她高兴,新的问题来了 —— 药膏涂在手上,一沾灰尘就变脏,工匠们觉得 “不方便干活”。江丫蛋灵机一动:“姐姐,俺们在药膏里加些蜂蜡吧!蜂蜡能让药膏更稠,不容易沾灰,俺娘做胭脂时就用蜂蜡。”
第三次试验,江兰加了半斤蜂蜡。这次的药膏不仅柔软,还不容易沾灰,涂在手上能形成一层保护膜,风吹过来也不觉得冷。江兰让护理所的冻伤病患试用,老妇人的孙子涂了两天,脚不肿了;士兵李三涂了三天,耳朵的脓水也干了。
“太好了!” 李三激动地说,“这药膏比陈艾膏管用多了,涂在耳朵上暖暖的,一点都不疼了!”
江兰还特意给防冻膏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 ——“暖冬膏”,并制定了详细的制作流程,确保能批量生产:
备料:猪油 3 斤(选新鲜的,熬前要过滤杂质)、芝麻油 1 斤、生姜 1 斤(切片)、花椒半斤(去籽)、艾草粉 1 斤(晒干后磨细)、蜂蜡半斤(化开);
熬制:先将猪油、芝麻油倒进铁锅,小火熬化,加入生姜片、花椒,炸至姜片发黄,捞出残渣;再加入艾草粉,搅拌均匀,煮一刻钟;最后加入蜂蜡,直到蜂蜡完全融化;
冷却:将熬好的混合物倒进陶罐,放在阴凉处冷却,待凝固后即可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