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陶罐要密封,放在干燥的地方,能保存三个月。
光有防冻膏还不够,江兰知道,预防冻伤更重要的是保暖和锻炼。她结合现代冬季护理知识,再根据清代百姓的生活习惯,总结出 “防寒保暖五常识”,每一条都配着场景化的讲解,让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江兰在护理所的院子里,当着百姓的面演示怎么穿:“冬天冷,要重点护着手、脚、头和耳朵。手要戴棉布手套,里面可以缝个小布袋,装些晒干的艾草,暖乎乎的;脚要穿厚棉袜,袜底可以纳些棉花,鞋底要厚,别穿单鞋在雪地里走;头要戴棉帽,耳朵要戴护耳(用羊毛布做的,能把耳朵包起来),别让风吹着。”
她还特意让江丫蛋做了几样 “保暖样板”:棉布手套缝着艾草袋,棉袜纳着厚厚的棉花,护耳是用之前和药农合作的羊毛布做的。漕运工匠王二拿着手套试了试,笑着说:“这手套戴着暖和,还能握凿子,比俺之前的破手套强多了!”
“光穿暖还不够,得让身子热起来!” 江兰带着百姓在护理所的院子里锻炼,“每天晨起,先搓手 —— 双手对搓,直到发热,再搓手背、手指缝;然后搓脸 —— 用双手捂住脸,从下巴搓到额头,再搓耳朵;最后快走一刻钟,别跑,慢慢走,让身子出点汗,这样一整天都暖和。”
老妇人跟着搓了搓手,又走了几步,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江姑娘,俺以前冬天就待在屋里不动,越待越冷,现在这么一弄,还真暖和了!”
江兰特意强调,很多人冻伤后会犯错误,反而加重病情:“冻伤后别马上烤火,火太烫,会让冻僵的皮肤突然受热,容易烂;别用手抓挠,抓破了会感染;也别用太烫的水烫,用温水(不超过四十度)慢慢擦,擦到皮肤发红就行。”
她还做了个对比演示:用两个冻红的萝卜,一个放在火边烤,一个用温水擦。烤的萝卜很快就软了,皮也破了;温水擦的萝卜,慢慢恢复了原色,皮也没破。百姓们看得清清楚楚,纷纷点头:“原来以前的法子都是错的,还是江姑娘的法子管用!”
“冬天冷,得从肚子里暖起来!” 江兰结合清代百姓的饮食,推荐了三样常见的暖身食物,“萝卜能驱寒,煮萝卜汤喝;白菜能补维生素,不容易生病,炒白菜、炖白菜都行;羊肉最暖身,没钱买羊肉的,喝碗羊汤也行,能暖一整天。”
护理所的伙夫听了,当天就做了萝卜汤,分给病患和百姓喝。老妇人喝了一碗,连说:“暖和!从喉咙暖到肚子里,比喝热水管用多了!”
“晚上睡觉暖和了,第二天才有力气!” 江兰教大家,“睡前用温水烫脚,水里可以加些生姜片,烫一刻钟,脚暖了,睡觉也香;白天太阳好的时候,把被褥拿出去晒,晒过的被褥软和,还能杀死细菌,不容易生病。”
江丫蛋还编了个 “保暖口诀”,方便百姓记忆:“手戴艾套脚穿棉,晨起搓走暖全身;冻后别烤温水擦,萝卜羊肉补精神;睡前烫脚晒被褥,冬天不冻少生病。” 百姓们跟着念了几遍,很快就记住了。
江兰知道,光在京城推广还不够,西北、山东这些更冷的地方,百姓和士兵更需要防冻膏和保暖常识。她制定了 “三步走推广计划”,确保每个需要的人都能受益。
江兰让护理坊的学员分成十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把防冻膏和 “保暖口诀” 送到百姓手里。护理所每天免费给冻伤病患涂防冻膏,还教他们怎么制作;仁心堂、惠民堂等合作医馆都摆放了防冻膏,百姓可以低价购买,买不起的免费送;漕运码头、修缮工地等工匠营地,每个工匠都能领到一小罐防冻膏,学员还现场教他们怎么涂、怎么保暖。
漕运工匠王二领到防冻膏后,每天干活前都涂在手背上,一周后,手背的冻疮好了,还能正常握凿子:“这暖冬膏真是好东西!俺们码头的工匠,现在都离不开它了!”
江兰通过驿站,给西北、山东、江南的护理分坊送去防冻膏的配方和 “保暖口诀”,还派了十名讲师去地方指导。西北分坊的讲师钱贵带着配方,用当地的羊毛油代替芝麻油,制作防冻膏,分给士兵和百姓。士兵李三的同乡,在西北戍守,用了防冻膏后,耳朵的冻伤好了,还能正常执勤:“钱讲师说这是江姑娘的法子,真是救了俺们的命!”
山东分坊的讲师小莲教百姓用当地的萝卜、白菜做暖身菜,还组织大家晨起锻炼。兖州的百姓说:“今年冬天比去年暖,冻伤的人少了,生病的也少了!”
江南分坊的讲师玲儿教工匠在手套里缝艾草袋,还教他们怎么在潮湿的冬天晒被褥。苏州的工匠说:“江南冬天又冷又潮,用了江姑娘的法子,手不冻了,干活也有劲了!”
江兰还在《护理学报》冬季刊上,详细刊登了防冻膏的配方、制作流程和保暖常识,还配了插图,比如 “怎么熬猪油”“怎么搓手搓脸”“怎么烫脚”。文兴堂的王掌柜说:“这期刊一出来,买的人比之前还多!有个从东北来的商人,一下买了五十本,说要带回去给家乡的人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