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京城草木繁盛,护理坊研究室的书架却堆得杂乱 —— 玲儿整理外伤护理资料时,翻遍三个木箱才找到 “双层草药纱布改良” 的试验数据;小莲统计地方护理分坊反馈,发现江南、西北的案例散在十几本手札里,想对比分析得熬到半夜;江丫蛋帮地方讲师整理教材,却因 “小儿惊厥应对法” 有三个版本(研究室版、军队版、民间版),不知该选哪个教。
“姑娘,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春桃抱着摞得比她还高的资料册,额角沁出细汗,“研究室的成果、护理员的经验、地方的实践,都散在各处,找起来难,传出去更难 —— 江南分坊的讲师来问‘怎么种草药护理’,俺们得翻半天资料才能回信,太耽误事了!”
江兰指尖划过桌上散落的手稿 —— 有研究室 “烫伤护理改良” 的草图,有仁心堂王掌柜写的 “风寒咳护理案例”,还有西北参军寄来的 “军队急救实操笔记”。她突然想起穿越前医学院的《护理学报》,那些系统的论文、清晰的案例,能让知识快速传播。清代护理行业缺的正是这样一个载体:把零散的经验变成系统的文字,把京城的成果传到地方,让各地的好方法互相借鉴。
“咱们办一本期刊吧。” 江兰抬头,目光落在团队成员脸上,“就叫《护理学报》,专门登护理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地方实践,让京城和地方的护理人都能看到,都能学。这不仅能解决资料分散的问题,还能让护理行业有自己的‘学问’,不再是只靠口传心授的‘手艺’。”
春桃眼睛一亮:“期刊?就像太医院的《医宗金鉴》那样?可咱们护理的东西,能写成书吗?”
“当然能!” 江兰拿出纸笔,快速画下期刊的栏目框架,“咱们不用写得像太医院那样深奥,用大白话,配插图,让识字的能看,不识字的听人念也能懂。太医院的周院判之前还说‘护理经验该好好传下去’,他肯定会支持咱们!”
次日一早,江兰带着 “办刊提议” 去太医院。周院判刚看完江南送来的 “湿热病护理案例”,正发愁没法跟其他医官分享,听江兰说要办《护理学报》,当即拍案:“好主意!太医院的医官们也常说‘护理与医术相辅相成’,可总没地方交流。你们办期刊,太医院愿意供稿,还能帮你们审稿,确保内容准!”
办刊的第一步是确定 “怎么落地”。江兰知道,清代没有现代期刊的概念,不能照搬穿越前的模式,得贴合实际:护理员多识字不多,内容要通俗;印刷技术有限,插图要简单;发行要方便,能送到地方分坊和合作医馆。
为了让每个护理人都能找到有用的内容,江兰和团队、太医院一起,敲定了《护理学报》首刊的四个栏目,每个栏目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内容方向:
“研究新得” 栏:刊登护理坊研究室的最新成果,配详细步骤和数据。比如首刊计划登 “烫伤护理改良”—— 写清 “冷水冲淋时长(一刻钟)、艾草膏配比(艾草 5 斤 + 猪油 2 斤)、不同部位烫伤处理差异(手背 VS 躯干)”,还画了冲淋和涂膏的插图,方便照着做。
“临床手记” 栏:让护理员、合作医馆分享实际案例。比如玲儿写 “漕运工匠手指骨折护理”,详细说 “分段包扎法的具体步骤、术后怎么指导握锤锻炼”;仁心堂的陈大夫写 “小儿腹泻护理”,讲 “米汤补津液的用量(一岁小儿每次半碗)、灶心土敷肚脐的方法”。
“地方实践” 栏:专门登各地护理分坊的筹备和实践情况。比如江南调研团写 “苏州漕运护理所筹备”,说 “当地潮湿,用艾草煮水擦身防疮”;西北调研团写 “凉州军营护理分坊”,讲 “用羊毛布代替棉布包扎,适应干燥气候”。
“你问我答” 栏:收集护理员和百姓的疑问,由江兰、周院判等解答。比如有人问 “老人类风湿怎么护理”,周院判答 “用生姜煮水烫脚、避免受凉,配合艾草膏涂关节”;有人问 “草药储存怎么防发霉”,江兰答 “晒干后装在陶罐里,放两包石灰防潮”。
“每个栏目都要‘实’,” 江兰在筹备会上强调,“别写空话,要让读者看完就知道‘怎么做’。比如写骨折护理,不能只说‘要固定’,得说‘用多粗的木棍、绑几圈、松紧度怎么判断’。”
为解决 “识字少、看不明” 的难题,排版环节江兰格外用心,她请来了内务府印刷厂的老工匠张师傅 —— 张师傅印过《康熙字典》,经验丰富。张师傅一开始觉得 “护理的东西太琐碎,不好印”,江兰带他看护理员的实操,给他讲 “每个字、每幅图都关系到病患的命”,张师傅终是答应:“江诰命放心,俺一定印清楚,让百姓都能看懂。”
为了方便识字少的护理员,江兰做了三个调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