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的紫禁城已飘起细雪,太医院的药房却比往日更热闹 —— 院判李修远正捧着《黄帝内经》,对十几个太医慷慨陈词,藏青色官袍的下摆因激动而微微晃动:“江兰那丫头不过懂些皮毛护理,竟让皇上觉得她比太医院还强!咱们今日若不跟她辩一辩‘中西医理’,不仅太医院颜面扫地,祖宗传下的医理也要被她搅乱了!”
王太医连忙附和,手里的银针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院判说得对!她总说‘现代医学’,无非是些‘蒸汽吸入’‘温水擦身’的小伎俩,哪比得上《黄帝内经》的‘阴阳调和’‘五行相生’?咱们定要让她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医理!”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日就传遍后宫。春桃匆匆跑进护理坊时,江兰正带着讲师们修订《民间工匠外伤手册》,案上摊着刚画好的 “骨折固定草图”。“姑娘,不好了!太医院的李院判要跟您辩‘中西医理之异同’,还说要请皇上、张廷玉大人当见证,就在明日养心殿东暖阁!”
江兰握着画笔的手顿了顿,墨汁在草图上晕开一小团黑痕。她早料到李修远会反扑 —— 自护理坊培养讲师、接管后宫大半护理事务后,太医院的会诊次数减少了四成,药材支出也降了三成,李修远作为院判,既丢了面子,又损了利益,这场辩论,是他挽回颜面的最后机会。
“慌什么。” 江兰放下画笔,拿起案上的《黄帝内经》—— 这是周院判之前送她的,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中医有中医的精华,现代医学有现代医学的优势,只要我不否定中医,只谈‘异同’与‘互补’,他就挑不出错。再说,咱们有太后哮喘调理、产科班成功助娩的实证,还怕辩不过他?”
春桃还是担心:“可李院判熟读医书,又有太医们帮腔,您一个宫女,跟他辩医理,会不会……”
“宫女怎么了?” 江兰笑着拿起一本护理坊的《疾病统计册》,“医理好不好,要看能不能治病、能不能减少病患。这册子里记着,护理坊成立后,宫廷疾病率降了四成,皇子夭折率降了七成,这些数据,比空谈‘阴阳五行’管用。”
当晚,江兰挑灯做了三样准备:
一是整理 “中医精华与局限” 清单 —— 在纸上列出《黄帝内经》“肺主呼吸”“脾主运化” 的合理之处,也标注 “气虚”“痰湿” 等概念过于笼统、缺乏具象解释的局限;
二是手绘 “人体结构简化图”—— 用淡墨画出呼吸道、肠胃的大致形状,标注 “哮喘时气道变窄”“腹泻时肠胃蠕动异常”,避免用 “解剖” 等敏感词,改用 “人体内部脉络” 表述,让清代人能理解;
三是准备 “实证案例集”—— 把太后哮喘(蒸汽吸入 vs 温补汤药)、欣嫔生产(科学助产 vs 传统硬拽)、小儿积食(山楂麦芽水 vs 强力消食丸)的前后对比数据整理成册,每案都附太医院的脉案记录,确保真实可信。
次日清晨,养心殿东暖阁已挤满了人。胤禛坐在御座上,左侧是张廷玉等几位重臣,右侧是太医院的太医们;李修远穿着崭新的一品官袍,手里捧着《黄帝内经》,身后站着王太医、张太医,气势汹汹;江兰则穿着石青色宫装,怀里抱着准备好的清单、草图和案例集,神色平静。
“皇上,各位大人,” 李修远率先开口,声音洪亮,“今日臣请与江兰姑娘辩‘中西医理之异同’,并非要否定护理之法,而是要明辨医理正统 —— 中医传承千年,以《黄帝内经》为根基,讲究‘阴阳调和、五行相生’,治病需从本源调理;而江兰姑娘所谓的‘现代医学’,多是些治标不治本的小术,恐误人子弟。”
胤禛看向江兰,语气平和:“江兰,你可有话说?”
江兰躬身行礼,先拿起《黄帝内经》,语气诚恳:“李院判说中医传承千年,奴婢十分认同。《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与奴婢推崇的‘预防护理’不谋而合;太后哮喘调理时,奴婢用‘蒸汽吸入’化痰,实则借鉴了中医‘润肺化痰’的理念,只是用更直接的方式实现 —— 这是中西医理的‘同’,都是为了治病救人。”
这番话让李修远愣了愣 —— 他本以为江兰会否定中医,没想到先肯定了中医的精华,连准备好的反驳词都没了用武之地。张廷玉也微微点头,对身边的大臣说:“这丫头倒懂兼容并蓄,不是一味偏执。”
江兰话锋一转,拿起 “中医局限” 清单:“但奴婢也认为,中医有其局限。比如中医说‘哮喘乃肺气虚损’,却未说明‘气虚’如何导致咳喘;奴婢观察到,哮喘发作时,主子们会‘气道壅塞、痰液难出’,就像河道被泥沙堵住,需先清淤(稀释痰液),再固堤(调理肺气)—— 这便是现代医学的‘对症处理’,与中医的‘本源调理’相辅相成,并非对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