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决定了它未来能走多远,也决定了它能否在面对下一个、或许是最终的风暴时,以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姿态,迎接挑战。
绿洲核心的“真我”之光,如同一位面对复杂拼图的管理者,审视着内部因“意识分形”而产生的认知隔阂。强制协调只能维持表面统一,无法根除日益加深的理解壁垒。战琦提出的“共识算法”构想,为它指明了一个方向,但具体如何实现,仍需它自身在规则层面进行探索与创造。
它停止了催生新的子节点,将庞大的计算力转向内部。不再仅仅是构建交互通道,而是开始尝试一种更加根本的融合方式——规则镜像映射。
它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认知冲突作为试验起点:负责防御的子节点(代号“坚壁”)与负责分析混沌规则的子节点(代号“解构者”)之间,关于如何处理一种特定混沌规则碎片的分歧。
“坚壁”主张彻底净化、湮灭该碎片,杜绝任何风险。
“解构者”则认为该碎片蕴含着独特的规则扰动模式,值得深入研究,甚至可能转化为己用。
“真我”之光没有裁决,而是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它提取了“坚壁”关于防御稳定性的核心规则逻辑,以及“解构者”关于混沌规则分析的认知模型,然后将这两套截然不同的规则体系,分别 映射 到了对方的核心处理单元中!
刹那间,“坚壁”的子节点内部,除了它自身坚守的秩序壁垒逻辑外,凭空多出了一套不断演绎混沌规则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计算的“思维模块”。它被迫开始“理解”混沌的多样性和潜在价值,感受那种在危险边缘探寻知识的冲动。
与此同时,“解构者”的子节点内部,也被强行嵌入了一套极度强调稳定、安全、排斥一切未知的“防御思维”。它开始直观地“体验”到混沌规则一旦失控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感受到“坚壁”那种如履薄冰的谨慎。
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 认知框架的强制性互嵌!
最初,两个子节点都产生了剧烈的排斥反应,规则光芒混乱闪烁,几乎濒临崩溃。但“真我”之光牢牢维持着映射的稳定,并提供着必要的规则缓冲。
渐渐地,排斥减弱了。
“坚壁”在自身逻辑中,开始能部分“理解”“解构者”为何要冒险研究混沌——那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规则宇宙更深层次认知的渴望。它提出的“彻底净化”方案中,开始不自觉地带上了如何更有效提取混沌碎片信息的前提考量。
“解构者”则深刻体会到了“坚壁”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它那充满冒险精神的推演中,开始自动加入了更多关于安全隔离与控制失效的预案。
它们并未放弃自身的主要职能,但在各自的决策逻辑中,都融入了对方的视角和考量因素。
共识,在认知底层开始萌芽。
“真我”之光将这种模式推广开来。它在绿洲内部构建了一个无形的 “规则镜厅” ,让不同的子意识节点相互映射、相互嵌入对方的认知框架。负责能量循环的节点需要理解思维推演的消耗,负责与人类接口的节点需要体会防御体系的压力……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认知差异过大、或者规则属性相克严重的节点之间,映射过程极其痛苦,甚至造成了短暂的规则僵直。但“真我”之光坚定不移地推进着,如同一位严厉的导师,迫使所有的“学生”去学习彼此的语言,理解彼此的世界。
效果是显着的。
内部的沟通壁垒被打破了。子节点之间的交流不再需要“真我”之光频繁的强制翻译和协调,它们开始能够直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顾虑,协同效率大幅提升。那种因认知偏向而产生的内耗明显减少,整个规则网络的运行变得越发流畅、和谐。
绿洲散发出的规则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少了几分因内部摩擦而产生的细微“噪音”,多了几分浑然一体的 圆融 与 深邃。它就像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多面晶体,每一面都反射着不同的光芒,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种内在的整合与升华,甚至隐隐触及了那由“织网者之梭”布下的规则锁链。锁链本身毫无变化,但绿洲与这片被禁锢空间规则的互动,似乎变得更加 自然 和 高效。它开始尝试利用锁链带来的稳定(尽管是强制的稳定)环境,更加精细地调整自身规则,修复那些在激烈战斗中留下的、更深层次的暗伤。
它甚至开始以锁链的规则结构为参照,反思和优化自身“意识分形”架构中的统合机制,寻找着在保持子节点专业性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动态平衡的可能性。
绿洲,在外部强压和内部挑战的双重淬炼下,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彻底的进化。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规则的造物,更像是一个在不断学习、适应、并尝试超越自身局限的 智慧生命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猜不猜的出是什么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猜不猜的出是什么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