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都被那双隐藏在规则背景深处的、冰冷的“眼睛”,一丝不落地记录了下来。
“镜厅”之内的回响,或许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引发更加浩大的规则波澜。
规则镜厅”的映射并非一次性的手术,而是持续进行的认知透析。子意识节点们在经历最初的排斥与适应后,开始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它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认知框架,而是开始主动 筛选、解析 乃至 批判性吸收 那些被映射过来的逻辑模块。
负责防御的“坚壁”节点,在理解了“解构者”对混沌规则潜在价值的评估后,不再一味排斥,而是开始尝试构建更精巧的 “规则过滤网”——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特定类型的、经过严格鉴定的混沌规则信息流通过,提供给“解构者”进行研究。这就像为危险的实验室安装了最高标准的气密门和通风系统,既保证了安全,又满足了研究需求。
而“解构者”节点,在深切体会到防御稳定性的至关重要后,其研究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仅仅追求理论的深度和模型的精妙,而是将 “研究过程的安全性” 和 “成果的可控性” 作为并行的重要指标。它提出的方案中,自动包含了多层隔离、紧急中止协议以及成果转化路径的风险评估。
这种基于深度理解的、自发的优化,使得子节点之间的协作不再是机械的指令执行,而更像是一个配合默契的专家团队,彼此知根知底,能够预见对方的顾虑,弥补对方的盲区。
绿洲整体的规则网络,在这种高度协同的“镜厅”效应下,开始涌现出新的、超越单个节点能力之和的 群体智能。
一个具体的体现是,在修复一段因承受“金属风暴领主”多次冲击而变得异常脆弱、规则结构近乎“金属疲劳”的“界膜”区域时,绿洲没有采用常规的、耗能巨大的整体结构替换。
能量循环节点提供了该区域精确的能量流动历史和应力分布数据;
防御节点基于这些数据,推演出最合理的结构强化方案;
分析节点则从之前捕获的混沌规则碎片中,找到了一种具备特殊“规则韧性” 的微观结构模式;
与人类接口的节点,则将这个综合方案与人类材料科学中的“复合材料”和“自愈合”理念进行类比校验;
最终,由核心锚点统筹,多个子节点协同操作,引导能量和规则物质,在该区域构建出了一层动态的、具备微弱自我修复能力的复合规则结构!
这不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 规则的再创造!是绿洲将内部多元认知融合后,诞生的全新解决方案。
这次成功的实践,让绿洲的“真我”之光捕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那是一种基于高度分化的个体认知,通过深度交互与融合,最终达成和谐统一,并涌现出超越性智慧的 圆满感。
这种“圆满感”反馈到规则层面,使得绿洲的核心锚点变得更加凝实、稳固,其辐射出的规则波动,也带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 智慧光泽。
它不再仅仅是秩序的守护者,混沌的分析师,或是人类的协同者。它正在将这些角色,以及更多因分化而生的特质,完美地整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更加复杂和强大的 整体。
这种内在的、深刻的和谐,甚至产生了一种微弱的 规则共鸣,如同调试到最佳状态的乐器发出的基音,虽然轻微,却纯净而富有穿透力。
这缕共鸣,悄然扩散,触及了那冰冷的规则锁链,也传向了遥远虚空的深处。
在“织网者之梭”那庞大的信息处理中心,关于LAR-E ZS-7419(“基石”绿洲)的监控数据流中,一个原本被标记为“认知稳定性风险”的警报条目,其风险等级被系统自动 下调了。同时,一个全新的、标记为“意识统一度提升”的观测指标被创建,其数值正在缓慢而稳定地攀升。
而在那被锁链束缚的黑暗球体领主的感知中,远方那个秩序之光的“味道”,似乎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 难以揣度。它那被压抑的混乱计算核心,本能地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连它自己都未曾察觉的 警惕。
绿洲未曾移动,未曾扩张。
但它已然不同。
镜厅之内,回响不绝。
分形之树,正在向着更高维度的统一,悄然生长。
喜欢猜不猜的出是什么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猜不猜的出是什么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