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外海的硝烟已经散去,海面漂浮的敌船残骸与零星尸体,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碾压式胜利的残酷与辉煌。
捷报传扬,世人皆赞浙直总督苏宁善于造器、用兵如神。
然而,只有身处其间的核心之人方知,这场大捷的背后,除了那些超越时代的蒸汽明轮与犀利火器,还有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那便是虽已名帅凋零,但魂骨犹存的戚家军旧部。
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虽已病逝数年,但他倾注心血打造的戚家军体系,尤其是在浙直地区扎根多年的营伍、练兵之法以及那份“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信念,并未立刻随之烟消云散。
军中大量中下层军官乃至部分高级将领,皆出自戚继光麾下,深受其“俞龙戚虎”用兵之道熏陶。
他们纪律严明,精通鸳鸯阵等战法,是此时大明东南沿海最具战斗力的步兵精锐。
苏宁履任浙直总督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力量的价值。
他并未因戚继光不在而轻视其旧部,反而对其格外倚重。
在整饬沿海防务、组建新式水师陆战营时,他大量提拔和任用原戚家军系统的将领,使其成为新军中的骨干。
此次台州之战,登陆清剿残敌、巩固滩头阵地的重任,便是由这些熟悉倭寇战法、作风悍勇的“戚家军”旧部完美执行的。
然而,苏宁深知大明朝廷对军权的敏感与猜忌。
内阁与皇权对于任何可能脱离掌控的军事力量,都抱有天然的警惕。
戚家军当年能成,离不开胡宗宪、谭纶等文官统帅的全力支持与戚继光本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如今,戚继光已逝,他苏宁以文官总督身份,若过于明显地整合、扩张一支带有强烈个人烙印的军队,必然会引起京师的忌惮,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干扰他更宏大的工业与商业布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宁对心腹周正杰坦言,“戚家军是一把好刀,但现在,还不能让朝廷觉得这把刀太快,或者刀把只握在我一人手里。眼下,维持现状,让其为我所用,足矣。”
因此,他在捷报奏疏中,虽如实上报了将士功勋,对戚家军旧部的英勇多有褒奖,却刻意淡化了自身对这支军队的“整合”色彩,更多地强调是“将士用命,上下一心”的结果,将功劳归于朝廷的威福和整体的战术安排。
在苏宁看来,陆师的精锐固然重要,但未来的决胜之匙,在于制海权。
倭寇的根本优势在于其海上机动能力,一旦丧失了海洋,便是无根之木,陆上的戚家军再强,也只能被动防守。
还有扶桑本岛便是倭寇无穷无尽的根源,只有彻底清缴了倭国,才能彻底杜绝倭寇的霍乱。
“陆师之强,可保疆土不失。然欲根绝倭患,乃至掌控万里海疆,非新式蒸汽舰队不可。”苏宁站在刚刚划定不久的“造船厂”的规划图前,目光灼灼,“待我铁甲艨艟成军之日,便是倭寇彻底灭亡之时!届时,他们赖以生存的海上通道将被我牢牢扼住,茫茫大海,再无其藏身之所。我舰队可直捣其巢穴,断其补给,迫其于海上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苏宁并不急于在现有陆军体系内掀起太大风浪,引发朝堂不必要的关注。
反而是把核心精力,完全放在了那正在船坞中渐渐成型、代表着工业时代力量的钢铁巨舰之上。
这支完全由他一手打造、技术绝对领先、且通过“海军基金”与江南商业利益深度绑定的新式海军,才是他未来真正的倚仗和力量基石。
于是,在台州大捷的光环下,苏宁一方面继续善用戚家军旧部这等现成的精锐,稳定陆防;另一方面,则将所有资源和雄心,都倾注到了那即将改变时代的海军建设之中。
他像一个耐心的棋手,深知真正的杀招,往往藏于看似平常的布局之后,只待那雷霆一击的最佳时机。
……
万历二年的清晨,南京城在薄雾中苏醒。
浙直总督府的书房内早已灯火通明,苏宁身着常服坐在宽大的花梨木公案后,案头整齐码放着来自两省十三府的文书。
他翻开的第一份,是松江府关于漕粮改银的奏报。
“松江府去岁漕粮折银四十二万两,比往年增长三成。”侍立一旁的文书轻声禀报,“但府库奏报,实际入库仅三十八万两。”
苏宁的目光在数字间流转,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四万两的差额像根刺扎在他心头。
取过一旁特制的钢笔在纸笺上疾书:“着监察御史暗访松江漕运,重点核查折银流程。另命大明钱庄调取该府官员账目往来。”
苏宁没有立即发作,而是布下两张网。
一张是明处的监察,一张是暗处的金融监控。
这是他在清账司时就熟练运用的手段,如今运用得更加纯熟。
“下一件。”苏宁的声音平静无波。
“大人,苏州织造局请求增拨五千两采买丝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影视编辑器》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醉爱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醉爱小说网!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影视编辑器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