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引子:萍始生此,鸣鸠拂其羽。当新生的规则在水面铺开第一片浮萍,观测者的馈赠便悄然化作文明的基石。
---
清明雨的余韵尚在空气中流淌,谷雨的湿润已接踵而至。雨水愈发充沛,气温稳步回升,水面开始生长出细小的浮萍,标志着春日的繁盛已近在眼前。四时书屋内外,那场由“观察者”引发的、基于“规则共鸣”的无声对话,仍在持续进行,并且以一种超乎苏砚和小满预料的方式,深刻影响着这个新生世界的方方面面。
自那次接收到关于“规则冲突平滑算法”的优化模型后,苏砚便开始更加系统地整理、分析那些间歇性传来的、来自高维意念的“数据包”。他发现,这些信息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隐隐构成了一套关于秩序规则基础应用与高级架构的、极其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的碎片。从最微观的时序能量粒子层面的稳定构型,到宏观世界规则脉络的编织与调和,再到生命形态与秩序框架的兼容性模型……涵盖范围之广,原理阐述之深,让他叹为观止。
这绝非简单的“解题提示”,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传输?虽然传输的方式极其隐晦,且明显经过了筛选和加密,只暴露了与当前世界演化阶段相关的部分,但其价值无可估量。
苏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利用优化模型去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试图将这片面的“馈赠”还原成完整的知识拼图。他将《时序农书》中关于自然时序的古老智慧,与这些来自冰冷宇宙的秩序规则知识相互印证、融合,往往能迸发出全新的灵感。他对自身力量的掌控,对世界时序基底的调理,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手法愈发精妙,效果愈发显着。
小满的进展则体现在更具体的层面。在那片“秩序林地”,她与植物的“规则共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她不再需要刻意引导,只需一个意念,林木便能自发地调整生长模式,在保持整体数学美感框架的同时,于枝叶的末梢、花瓣的纹理处,绽放出充满自然灵动的细微变化。她甚至能感受到,这片林地内部,已然形成了一个微型的、自我调节的“规则生态圈”,其稳定性与和谐度,远超外界普通自然环境。连那只曾发出异样雉鸣的雄雉,也似乎更愿意栖息于此,其羽翼的光泽与生命的活力,都与这片林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然而,这种高速的、受引导的“进化”,也带来了新的隐忧。
谷雨节气的第二天,城市边缘一条刚刚完成规则融合、变得异常清澈平缓的河流旁,发生了一件小事。几个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不小心将一只手工叠的纸船放入水中。那纸船本应顺流而下,漂向不远处的桥洞。但就在它接触水面的瞬间,河流那过于稳定和“智能”的规则场似乎判断其属于“无序干扰”,一股无形的力量悄然作用,纸船竟在原地打起转来,无论如何都无法顺着水流前进,最终被一股柔和却不容抗拒的力量推回了岸边。
孩子们觉得惊奇,嘻嘻哈哈地跑开了。但恰好路过看到这一幕的苏砚和小满,却心头一沉。
“秩序的框架……开始本能地排斥‘意外’和‘无序’了。”小满看着那条平静得有些过分的河流,语气凝重。过于强大的稳定性,似乎正在扼杀一些微不足道、却属于生命本真的随机性与可能性。
苏砚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周围。不仅仅是河流,街道上行人脚步的节奏、车辆行驶的间隔、甚至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都比以往更加“规范”和“高效”,却少了几分人间烟火的鲜活与嘈杂。
“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边界。”苏砚沉声道,“我们吸收秩序的框架,是为了让世界更稳固,更有韧性,而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毫无生气的‘完美标本’。生命的活力,正在于其不可预测的‘噪音’与‘瑕疵’。”
就在他们为这新出现的“过度秩序化”倾向感到忧虑时,那股熟悉的观察意念再次扫过。这一次,它似乎格外关注那条排斥了纸船的河流,以及周围环境那略显“僵化”的和谐。数据记录持续了比往常更长的时间。
就在意念即将退去时,它留下了一段新的信息。这段信息并非具体的优化模型,而是一篇关于 “有序与无序阈值管理” 以及 “可控混沌变量引入对系统长期稳定性增益” 的……理论综述?
信息中指出,绝对的有序并非最优解,一定范围内的、可控的无序和随机性,反而是维持复杂系统长期活力、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它甚至提供了一些在不同尺度下引入“良性噪音”、设置“秩序缓冲带”的理论方法和数据支持。
这……简直像是在回应他们刚才的担忧!
苏砚和小满再次被这精准的“互动”所震撼。对方不仅提供工具,似乎还在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序师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时序师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