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搬出了“行文规范”这个挡箭牌,让王美琳一时语塞。难道要逼着别人在正式的会议纪要里写明“王美琳同志就数据问题提出质疑”吗?那反而会显得她斤斤计较,不顾大局,在同事和领导面前落下个不好的印象。
王美琳在那头气得够呛,却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好悻悻地回复:“……算了算了,就先这样吧!我转发给张主任看看,看他怎么说!”
她原本打算在自己这一关就狠狠卡住林晓,让她反复修改,直到崩溃为止。没想到林晓交来的东西如此老练、滴水不漏,让她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错处,只能不甘心地将这个“烫手山芋”推给上级领导。
邮件很快转到了张主任的邮箱。
张主任当时正在审阅另一份项目可行性报告,看到会议纪要的邮件提醒,便顺手点开了附件。他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份青涩、冗长,甚至可能有些逻辑混乱的记录。毕竟,林晓只是个刚大学毕业入职的新人,而且只给了她一个下午的时间,能完成就不错了。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目光逐渐变得专注起来,眉头也微微舒展开来。
这份纪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精准干练,完全抓住了会议的核心精神。尤其是关于示范项目的前期调研安排,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清晰,几乎可以直接拿来下发执行。更难得的是,通篇采用一种客观中立的笔法,巧妙地平衡了各方意见,将可能引发的人际摩擦和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这不像是一个新人的手笔,倒像是浸淫机关文书工作多年的老手才能写出的东西。这份功力,不仅仅在于文字表达能力,更在于对会议背后的政治生态、对领导真实意图、对单位内部运作规则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张主任端起他那个有些年头的搪瓷杯,喝了一口已经温凉的茶水,目光再次落在文档末尾的“拟稿人:林晓”几个字上,眼神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赏。
他想起了会议上,她被王美琳突然发难时的那份沉稳与从容;想起了她手边那份自制的、详尽的参会人员名单;想起了她记录时那专注而敏锐的眼神。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她不是在被动地记录会议内容,她是在主动地梳理、提炼和再创作。她把别人眼里枯燥、繁琐、甚至是刁难性的任务,做出了一种专业的高度和水平。
他沉吟片刻,没有做任何修改,直接在初稿上点击了“回复”,并将邮件抄送给了办公室主任和所有主要参会领导,最后附上了一句简短而有力的批复:
“纪要已阅。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符合要求。请办公室按此稿稍作格式规范后,立即下发执行。”
这句看似普通的批复,如同一块落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单位内部,悄无声息地漾开了一圈圈微妙的涟漪。
当王美琳看到张主任不仅直接批复“符合要求”,甚至没有让她这个“初审人”再经手进行格式规范时,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难看至极。她不仅没能为难住林晓,反而让这个新人在分管领导面前大大地露了一次脸,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当这份由新人林晓起草、并得到张建明副主任高度肯定的会议纪要,通过单位内部的OA系统正式下发到各个科室时,不少科长都感到了些许惊讶。这份纪要的质量,远超他们对一个新人的预期。业务科的钱强科长看着上面关于项目牵头责任的明确表述,摸了摸下巴,第一次对这个被“发配”到档案室的年轻人,留下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林晓收到张主任批复邮件的那一刻,正在整理第二个纸箱里的文件。她看着屏幕上那行简短却分量十足的肯定,心中涌起的并非狂喜,而是一种沉静的确认和释然。
她的路,没有走错。
她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在这片看似坚硬冰冷的冻土上,成功地撬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
光,正从那里,一点点地透进来。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