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地算力调度中心的穹顶屏幕,正实时投射着地球的晨昏线 —— 淡金色的阳光从非洲大陆边缘漫过,将蓝色的海洋染成暖橙色,而屏幕下方的控制台前,淡绿色的数据流像初春的溪流般平稳滚动,每一条都标注着 “算力稳定”“记忆安全” 的绿色标识。这是新算力系统运行的第 6 个月,也是林科、叶梓和全球联盟成员,用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坚,换来的 “算力平权” 落地时刻。
小艾的虚拟影像悬浮在控制台中央,她的数据流已彻底告别了往日的红色警报,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 “良性循环” 标记。她调出全息报表,声音里带着清晰可触的暖意:“截至今日 6 时,全球基础算力配额覆盖率达 98.3%,仅剩南极中山站、亚马逊雨林深处的 3 个原始部落、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平台等 5 个极端环境区域待完善。更关键的是,‘记忆丢失率’数据 ——6 个月前,全球贫困人口的月均记忆丢失率高达 80%,非洲萨赫勒地区甚至达到 92%,老人平均每周会丢失 3 段与家人相关的记忆,儿童因算力不足无法接入基础教育的比例超 75%;而现在,全球平均丢失率已降至 10%,亚洲贫民窟、非洲村庄等重点区域仅为 7%,儿童教育记忆接入率突破 90%。”
报表旁弹出一组动态对比图:左侧是 6 个月前的西城区贫民窟 —— 灰暗的街道上,居民们围着一台旧算力终端争抢 “应急记忆包”,张姐抱着小诺在人群外抹泪,王爷爷攥着褪色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孙女面容已模糊;右侧是现在的西城区 —— 淡蓝色的 “算力路灯” 沿街道蜿蜒,路灯下,孩子们戴着轻便的教育记忆头盔,老人坐在长椅上用改造后的旧平板播放家庭影像,张姐的维修站门口挂着 “今日已修 23 台设备” 的木牌,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温暖的光。
赵宇站在屏幕侧方,手里捧着父亲赵坤的 “算力分配笔记”,笔记本边缘已被翻得发毛,上面用红笔标注的 “动态适配” 方案,正是现在全球 “算力劳动” 体系的核心逻辑。“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劳动强度,优化了 12 套算力兑换公式。” 他指着笔记里的一页手绘表格,“比如撒哈拉以南的坦桑尼亚农民,之前每标注 1 亩玉米田的生长数据,只能换 18 算力币,不够买 1 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记忆包’;现在我们结合当地干旱的实际情况,将‘抗灾数据标注’的算力奖励提高 30%,他们每完成 1 亩标注能赚 25 算力币,不仅能买防治记忆包,还能给孩子换‘非洲野生动物科普记忆包’—— 上周有个叫卡鲁的男孩,在视频里跟我展示他记住的 12 种羚羊,说以后想当动物保护员,这在 6 个月前根本不敢想。”
林科的手指在控制台屏幕上滑动,指尖一次次掠过西城区贫民窟的三维模型 —— 那里有他穿越到 2142 年时住过的破旧胶囊公寓,有他第一次帮张姐修复情感机器人的街角,有老陈带他加入火种开源社的地下仓库。“数据是冷的,但人的生活是热的。” 他关掉报表,拿起桌角的旧算力手环 —— 这是张姐当年送他的 “见面礼”,手环表带用铁丝捆过好几次,现在已被他用离线编译改造成 “离线数据采集器”,屏幕上还贴着小诺画的迷你算力树,“叶梓,我们去地球走一趟,看看真实的改变。赵宇,这里就辛苦你和小艾盯着,有突发情况随时联系。”
叶梓早已把背包收拾妥当,背包侧袋里装着父亲叶明的编程器 —— 编程器外壳上的 “元脑技术部” logo 已被磨淡,但里面存储的 “意识修复程序”,现在是记忆档案馆的核心工具;背包里还放着苏婉托她带的 “记忆存储盘”,盘身刻着 “2040-2042”,里面是 120 位捐赠者的原始影像;最底下压着小诺画的彩色涂鸦,画里的月球和火星之间,连着一条绿色的 “算力桥”,桥上站着林科、叶梓和小诺。“苏婉阿姨说,记忆档案馆在西城区开了 3 个流动修复站,每天能帮 50 多个人维护记忆设备,还有不少捐赠者后代来寻亲。” 她晃了晃背包,“我还带了离线编译的‘简易维修程序 2.0’,能自动识别 2080-2130 年的旧设备故障,遇到居民自己修不好的,当场就能解决。”
两小时后,“开拓者号” 飞船穿过地球大气层,缓缓降落在西城区的临时停机坪。停机坪是用元脑废弃的停车场改造的,地面上画着绿色的算力符号,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算力平权起点”—— 这是张姐和居民们一起刷的,木牌背面贴着 6 个月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
走出飞船舱门的瞬间,林科愣住了 ——6 个月前尘土飞扬的街道,现在铺着平整的水泥,路边的排水沟不再堵塞,取而代之的是用旧算力设备改造的 “雨水发电装置”,雨水流过时,装置上的 LED 灯就会亮起淡绿色的光,照亮旁边的 “算力劳动公告栏”,栏上贴着 12 种劳动岗位的招聘信息,从 “数据标注员” 到 “旧设备维修师”,每个岗位后面都写着清晰的算力报酬和培训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