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棚屋的破洞漏进一缕晨光时,林科的算力手环突然震动了一下 —— 屏幕上的 “催收程序暂停” 提示旁,跳出一行刺眼的红色小字:“距离程序重启剩余时间:23 小时 17 分”。他猛地坐起身,左手小指传来熟悉的麻木感,夜里又蔓延了半节指骨的 “数据模糊”,让他握拳时像攥着一团半融化的果冻。
叶梓趴在木箱上睡着了,脸埋在改装平板的屏幕前,手里还攥着半截木炭,嘴角沾着点灰 —— 她昨晚提交完债务申诉后,又熬了半宿屏蔽元脑的信号追踪,平板屏幕还亮着,显示 “反监控程序运行中,剩余算力:1.2 算力币”。木箱上的离线算力盒闪着微弱的蓝光,里面剩下的 0.2 算力币,是他们最后的应急储备。
“醒了?” 林科轻手轻脚地起身,怕吵醒她,却不小心碰掉了地上的旧手机 —— 是昨晚用来备份代码的,屏幕又多了一道裂纹。叶梓猛地抬头,眼里还带着血丝,手条件反射地摸向背包里的电磁脉冲笔,看清是林科才松了口气:“申诉有回信了吗?”
“还没,元脑的申诉系统效率一向低,估计是故意拖时间。” 林科拿起离线算力盒,外壳的胶带又开了一角,露出里面歪歪扭扭的焊点,“这盒子现在最多存 0.5 算力币,不够支撑我们找老鬼交易,更别说凑 100 万算力币了。我想试试…… 优化它的存储模块,说不定能多存点。”
叶梓揉了揉眼睛,把平板推到他面前:“昨晚我扫了盒子的电路,它用的是 2110 年的单核存储芯片,只能单向接收算力,没法和其他设备交互。你要是能改造成双向传输,或许能连其他旧设备,但风险太大 —— 元脑的监控对‘跨设备信号’特别敏感,一旦被检测到,巡查队会比催收机器人来得还快。”
“我知道,但我们没别的办法了。” 林科坐到木箱旁,接过算力盒,指尖触到滚烫的芯片 —— 昨晚叶梓为了节省算力,没装散热片,“我用 2025 年的 P2P 分布式框架试试,比如 BitTorrent 的开源版,把设备当成节点,只传输闲置算力,不碰元脑的主网络,应该能躲监控。”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写满代码的纸,木炭画的 Linux 内核函数已经晕开了,只能勉强看清 “分布式内存管理” 的字样。闭上眼睛,林科启动 “离线编译”,脑海里的代码碎片开始重组 —— 不是之前的设备驱动,而是更复杂的 P2P 网络协议,从节点发现、数据分片到冗余校验,一行行像电流般划过。
指尖刚碰到算力盒的接口,一股眩晕感就砸了过来。
林科闷哼一声,额头抵在冰凉的铁皮箱上,左手的 “数据模糊” 突然炸开 —— 透明的像素纹顺着手背爬向小臂,像冰裂纹般蔓延,连带着右臂都开始 “卡顿”,抬手时像在水里划动。叶梓急忙递过离线算力盒:“快补充 0.1 算力币,你脸色白得像纸!”
数据线插进手环的瞬间,暖流涌遍全身,可林科的视线依旧模糊,代码在脑海里开始乱序。他咬着牙,强迫自己聚焦在 “节点通信” 的代码上 —— 之前修复开源主板时,他发现旧设备的信号频段和元脑不同,像藏在墙缝里的老鼠,只要不主动撞进监控范围,就不会被发现。
“要是…… 把这些闲置的信号连起来呢?” 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
他想起昨晚备份代码时,三个旧手机放在一起,屏幕会互相干扰,现在才反应过来 —— 那不是干扰,是设备在自发交换数据。如果用 P2P 协议把周边的旧手机、废弃平板都连起来,像 2025 年的分布式计算集群那样,把每台设备的闲置算力聚合成一个整体,离线算力盒不就能 “扩容” 了?
“叶梓!找几台旧手机来!” 林科猛地抬头,眼里闪着光,“越多越好,能开机就行!”
叶梓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从背包里翻出三台捡来的旧手机 —— 屏幕碎的、电池鼓包的,甚至有一台只能显示半屏,但都能开机。林科接过手机,用自制的数据线把它们连在算力盒上,然后重新启动 “离线编译”,这次他专门调用了 2025 年的 Spark 分布式计算框架代码,把每台手机的闲置内存、剩余算力都标记成 “可调用节点”。
“嘀 —— 检测到 3 个可用节点,算力聚合中……”
算力盒的蓝光突然变得刺眼,屏幕上跳出一行新数据:“单设备算力:0.12 算力币 / 小时,聚合后总算力:0.58 算力币 / 小时,效率提升 4.8 倍(约 5 倍)。”
林科和叶梓同时屏住了呼吸。
他拿起其中一台旧手机,打开里面的 “算力监测”(叶梓写的小程序),显示 “闲置算力 0.08 算力币 / 小时已被调用,剩余自用算力 0.04 算力币 / 小时”—— 也就是说,手机主人的正常使用没受影响,却能贡献闲置算力,而聚合后的算力,足够他们两人维持基础记忆,还能剩下 0.1 算力币 / 小时存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