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镇的晨雾刚散,隔离帐外就排起了长队 —— 不是咳黄痰的患者,而是捂着肚子的村民,有的蹲在地上直冒冷汗,有的刚站起来就又跌坐下,阿桑扶着个老婆婆,急得声音发哑:“石哥!这两天光腹泻的就多了二十多个!拉的便像稀米汤,有的还带着泡沫,喝了之前的侧柏叶水,反而拉得更重了!”
小石头刚把 “重症急救” 那页的枫香脂标本贴牢,听见动静赶紧挤过人群。他蹲下身,给老婆婆搭脉 —— 脉气沉细带滑,滑是湿,细是虚,再看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稀菱粉,舌面还泛着淡青:“是疫气伤脾!之前的药偏燥,清了肺里的疫气,却伤了脾胃的湿,加上村民这几天喝的水都是凉的,脾一弱就扛不住湿邪了!” 他转头找阿禾,却见阿禾正蹲在地上,拿着个小瓷碗,往里面倒盐和糖,手都在抖:“石哥,长安太医院的信上说,腹泻要补‘体液’,可俺不知道盐和糖咋配,怕配错了害了人!”
这 “体液平衡” 是新传来的现代医理 —— 长安的医书里说,腹泻会让人丢了 “津液”,光喝水没用,得补盐和糖,比例错了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小石头抓过阿禾手里的瓷碗,想起菱溪镇阿菱说的 “菱角粉能补脾胃”,突然有了主意:“用菱溪的菱角粉当底,按‘盐一糖四’的比例加,再用荷镇的荷叶煮水冲 —— 荷叶能祛湿,菱角粉能补脾,盐糖补津液,刚好对症!” 他赶紧在手记 “杂症应对” 那页画了个小瓷碗,标上 “菱角粉(菱溪)+ 盐 1: 糖 4 + 荷叶水(荷镇)= 止泻补液方”,还特意用红笔圈出比例:“盐多则苦,糖多则腻,必按此比”。
阿禾刚要去传消息,柳溪镇的阿溪就推着辆小车来了,车上装的全是晒干的茶梗,还裹着层柳溪的溪水湿痕:“俺在镇上听说桑镇闹腹泻,就赶紧带了茶梗来!之前你说过,柳溪的茶梗能化积,脾弱了积就多,茶梗刚好能帮着运脾!” 小石头一拍大腿:“太及时了!把茶梗剪碎了煮水,和菱角粉粥一起喝,化积又补脾!” 阿溪立刻带着几个姑娘,坐在桑园边剪茶梗,茶梗的清香混着荷叶的淡甜,飘得满镇都是。
可没等止泻方传开,隔离帐里就传来孩童的哭声 —— 阿荷的小侄女阿莲突然抽风了,小脸憋得通红,眼睛翻着白,体温仪的红线一下窜到了 “三点八”!阿荷抱着孩子,哭得快晕过去:“早上还好好的,就喝了半碗粥,怎么突然就抽了?” 阿禾攥着心率仪冲进来,玻璃管里的红线跳得像疯了的桑蚕,上上下下没个准:“心跳太快了!快一百下了!” 老姜伯急得要往孩子额头贴艾灰,被小石头拦住:“孩子太小,艾灰太燥,会伤着!”
他想起长安医书里的 “物理降温法”,又记起柏镇阿柏说的 “侧柏叶煮水凉敷能清热”,赶紧让阿桑煮侧柏叶水,放凉了用桑皮布蘸着擦孩子的额头、腋窝;自己则用拇指按在孩子的合谷穴上,按的力道是按 “孩童脉细需轻揉” 的法子调的,每揉三下停一下,边揉边说:“这是按杏镇老郎中教的,合谷穴能止惊厥,再配合凉敷,比艾灰温和。” 阿禾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飞快地记:“孩童高热惊厥:侧柏叶水(柏镇)凉敷 + 合谷穴轻揉,体温仪监测低于‘三点五’可停,心率仪红线稳在‘八十’为安”,笔尖都快戳破纸了。
没一会儿,阿莲的哭声小了,体温仪的红线慢慢降到 “三点四”,心率也稳了下来。阿荷抱着孩子,感激得直磕头:“要是没有你们,俺家阿莲就……” 小石头赶紧扶她起来,指着阿禾手里的本子:“以后遇到孩子抽风,就按这法子来,不难,多练两次就会了。” 阿禾红着脸点头,刚才他慌得连心率仪的线都差点扯断,现在终于明白,“古法新用” 不是光记方子,还要有临危不乱的底气。
这边刚稳住孩童惊厥,新的麻烦又找上门 —— 疫气检测仪的棉线虽然够了,可怎么知道疫气有没有往桑园深处蔓延?阿柏蹲在桑园边,看着成片的桑树林,愁得直叹气:“总不能一棵桑树一棵桑树地测吧?太费时间了!” 小石头盯着桑园里的通风扇,突然想起薯镇阿薯说的 “风车能测风向”,又记起长安医书里的 “环境浓度梯度监测”,赶紧在手记上画了个桑园地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画了个小圆圈:“在四个方向各放一个疫气检测仪,每小时记一次浓度,画成曲线,浓度高的方向就是疫气飘来的地方,通风扇就往反方向吹!”
阿禾跟着小石头在桑园里埋检测仪,埋到北边时,发现这里的棉线比别的地方紫得深 —— 疫气是从北边的桑河飘来的!阿薯赶紧把通风扇的方向调向北边,又在扇叶上挂了老姜伯做的艾条消毒包:“这样风一吹,艾烟就能跟着散,既通风又消毒!” 老姜伯看着自己的艾条挂在新仪器上,笑得合不拢嘴:“俺之前还觉得这铁疙瘩没用,现在才知道,艾条配风扇,比俺自己熏管用十倍!” 小石头赶紧在手记 “环境监测” 那页补:“疫气蔓延方向:四向检测仪 + 浓度曲线,通风扇配艾条消毒包(姜镇),借风传艾,扩大清疫范围”,还贴了片艾条叶子在旁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