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过两天,负责记录浓度的阿禾就发现,北边的疫气浓度总降不下来 —— 桑河的水带着疫气,飘到岸上就散不去!阿菱蹲在河边,看着浑浊的河水,突然说:“俺们菱溪的菱角叶能净水!把菱角叶铺在河面上,能挡住疫气飘上来!” 她立刻让人快马回菱溪,拉来一车新鲜的菱角叶,和桑镇的村民一起,把叶子铺在桑河的上游,像给河面盖了层绿毯子。没半天,北边的疫气浓度就降了,检测仪的棉线也没那么紫了。小石头在手记上画了条小河,标上 “菱角叶(菱溪)铺河面,阻疫气扩散,水净则气清”,还特意用蓝笔描了河面,像真的桑河一样。
瘟疫最凶的那几天,各镇的支援就没断过 —— 桃镇的阿桃送来了桃花枝,用来疏通堵塞的喷雾器;枣镇的阿枣送来了炒枣仁,给体虚的患者补气血;梨镇的阿梨送来了蒸梨,给咳嗽的孩童润嗓子。小石头的手记越来越厚,里面贴满了各镇的标本:桃镇的桃花枝、枣镇的枣仁、梨镇的梨皮,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沾着患者的眼泪、村民的汗水,却显得格外珍贵。
有天晚上,小石头在灯下改手记,阿禾端着碗菱角粉粥进来,看着他手里的笔,小声说:“石哥,俺之前总觉得,有了仪器就不用记古法了,现在才知道,要是没有荷镇的荷叶、柏镇的侧柏叶,光靠仪器也救不了人。” 小石头笑着把粥推给他:“仪器是眼睛,能看见咱们看不见的,比如心率、血氧;古法是脚,能踩稳咱们走的路,比如止泻的菱角粉、止惊厥的合谷穴,少了哪个都不行。” 阿禾点点头,坐在旁边,帮小石头把今天的浓度曲线画在本子上,画得比之前工整多了。
瘟疫彻底退去那天,桑镇的桑河终于变清了,桑园里的桑叶绿得发亮,村民们走出隔离帐,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园里摘桑椹,阿莲抱着个桑椹,跑到小石头面前,笑着说:“石哥哥,俺再也不怕那个‘小老虎’检测仪了,它帮俺抓了坏东西!” 小石头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看着手里的《古法新用手记》,突然觉得,这本子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所有镇的村民一起写的 —— 每一片标本,每一个方子,每一句话,都带着各镇的温度和心意。
长安太医院的院判带着医官们来了,翻着手记,激动得直拍手:“这本子里的法子,既有老祖宗的智慧,又有新学的医理,比如‘盐糖米汤补液’,比咱们送的补液盐更适合村民;‘四向疫气监测’,比单一检测仪更全面,要刊印出来,让天下的医者都学学!” 老姜伯拿着刊印的手记,给桑镇的后生们讲课,讲怎么用侧柏叶水凉敷,怎么按合谷穴,讲得比之前更有劲了:“俺以前总说老法子好,现在才知道,老法子加新仪器,才是真的好!”
离开桑镇那天,各镇的人都来送 —— 阿桑塞给小石头一袋桑皮布,说能用来做新的检测仪套;阿荷送了筐新采的荷叶,说能用来包药材;阿菱送了罐菱角粉,说能补脾胃;阿溪送了捆茶梗,说能化积;阿柏送了侧柏叶,说能清热;阿薯送了个小风车,说能测风向;老姜伯送了他用了三十年的艾条,说能驱邪。
马车驶在桑镇的路上,风里带着桑香、荷香、菱香、茶香,还有艾条的暖香。小石头打开《古法新用手记》,最后一页写着:“自入桑镇抗疫,得荷镇之湿、柏镇之燥、姜镇之寒、枫镇之温、菱镇之清、柳镇之润、杏镇之柔、桃镇之鲜,合二十余镇之力,借长安新仪之助,方退疫气。然究其根本,非古法之胜,亦非新仪之强,乃‘以人为本’四字 —— 古法为救民而生,新仪为利民而造,不分新旧,唯求民安。”
阿禾坐在旁边,手里拿着自己抄的小本子,小声说:“石哥,以后俺也要像你一样,走遍天下的镇子,把好法子都记下来,教给更多人。” 小石头笑着点头,把手记递给阿禾:“这本子先给你,以后就靠你传下去了,记住,不管是老法子还是新仪器,只要能救老百姓,就是好法子。”
马车越走越远,桑镇的影子渐渐小了,可各镇的香气还飘在风里,像在诉说着这场跨越二十余镇的抗疫故事,也诉说着 “古法新用” 的真意 —— 不是把老法子锁在匣子里,也不是把新仪器当神佛拜,而是让老智慧借新术的翅膀,飞得更远,让新术承老智慧的根基,立得更稳,最终护着世间的烟火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夕阳洒在《古法新用手记》上,纸页上的标本、图表、字迹,都被染成了暖金色,像要融进这盛夏的风里,飘向更远的镇子,飘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边。阿禾捧着本子,眼里亮闪闪的,他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 “古法新用” 传承的开始,是医者仁心的开始,是天下百姓安康的开始。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