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镇的深冬总裹着股清冽的梅香,成片的红梅、白梅缀满枝桠,风一吹,花瓣落在铺着青石板的路上,像撒了层碎雪。林薇抱着薄荷苗下车时,叶片的翠绿发了暗,芽尖缩成小小的团,连叶脉都透着股冷意 —— 指尖的脉心珠碎片泛着沉滞的光:“是‘寒凝气滞’的脉气,梅镇冬寒重,人爱食梅干驱寒,可梅干偏酸,吃多了易滞气,再遇风寒,就把胃肠的脉气冻住了。”
“医官!快跟俺来!俺奶奶胃痛得直打滚!” 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挎着梅篮跑过来,篮里装着半干的青梅,小姑娘袖口沾着梅汁,脸蛋冻得通红,“奶奶昨天吃了小半袋梅干,夜里又开窗吹风,今早起来就喊胃痛,连喝口热粥都吐了!” 小姑娘叫阿梅,是镇里的梅农,家里种了两亩梅树,每年冬天都要晒梅干、腌梅酱,没想到这次奶奶却因梅干犯了病。
跟着阿梅往梅坞走,脚下的路铺着晒干的梅枝,踩上去咯吱响,竹架上晒着成片的梅干,金红色的,裹着层薄霜,是刚晒了五天的。到了阿梅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摆着十几个陶缸,缸里腌着青梅,屋里飘着淡淡的梅香和草药味 —— 阿婆蜷缩在梅木炕头,捂着胃脘处,疼得额头冒冷汗,见人来,勉强哼了声:“胃里像塞了块冰,还胀得慌,气都喘不匀……”
沈知远先扶阿婆慢慢坐起,让她靠在垫着梅绒毯的枕头上(梅绒毯是梅镇特有的,用梅树皮纤维织的,暖而不燥),然后屈起手指,轻轻叩击阿婆的胃脘和胁肋处 —— 从心口叩到肚脐两侧,边叩边听:“阿婆,叩这里时,是不是觉得有气顶着疼?” 阿婆点点头,疼得攥紧了衣角。等阿婆缓过来,沈知远搭脉:指尖按在她枯瘦的腕上,脉气沉迟而紧,像冻住的梅枝,又硬又涩;再看舌苔,白滑得像涂了层薄冰,舌边还泛着青 ——“是寒凝气滞,梅干的酸滞住了胃气,又遇风寒,把胃肠的脉气冻住了,才会胃痛、呕吐、腹胀。得先温寒,再理气,不能光止痛,不然寒邪散不了,气还会堵。”
“俺家灶房有晒干的生姜,煮水给奶奶喝了,也没见好。” 阿梅说着,从灶房端来个陶碗,里面是泡着生姜的水,姜片皱巴巴的,是去年晒的。苏沐走过去拿起一片闻了闻,摇了摇头:“生姜只祛表寒,您奶奶这是寒邪进了胃里,还裹着气积,得用能温胃理气的药。而且生姜偏燥,用多了会耗津液,加重梅干的酸滞,反而不好。” 她边说边打开药箱,取出个布包,里面装着干梅花瓣,还有棕褐色的砂仁、纺锤形的香附。
陆衍翻着《守脉传承录》,指尖停在夹着干梅花的一页 —— 花瓣是淡粉色的,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是去年从梅镇捎来的标本:“梅镇寒凝气滞,宜用‘梅花砂仁香附汤’加减,主药是干梅花(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梅镇特有,化梅积最管用)、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温胃寒的劲儿足)、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把堵着的气‘顺’出去),辅药加本地梅干(去核,泡软,缓和药性,还能借梅香引脉气)、生姜(去皮,切片,减燥气)、陈皮(三年陈的,温脾理气,和香附搭着用),用梅树根井水熬煮,借梅地脉气助温寒。”
“沈叔叔,干梅花和普通的花瓣咋区分呀?” 小石头凑到布包前,拿起一片干梅花,花瓣薄而脆,带着淡淡的粉白。沈知远把干梅花递给他,又从院坝的梅树上摘了片新鲜花瓣:“你看这干梅花,得选花瓣完整、没霉点的,闻着有股清冽的梅香,不是甜香,是带点辛凉的香;新鲜花瓣虽然也香,却没理气的药效,晒干后才会把药性凝在花瓣里。” 他又抓过一把砂仁,是椭圆形的,棕褐色,表面有网状的纹理,像缩小的梅果:“这是砂仁,得选颗粒饱满、没虫蛀的,捏开壳,里面的仁是白色的,闻着有股浓郁的芳香,嚼一点在嘴里,有点辛辣,能把胃里的寒气‘烘’散。你看,空壳的砂仁轻,好的砂仁沉,摇着没响声。”
小石头赶紧在笔记本上画:干梅花画成薄瓣形,标上 “粉白、清冽梅香、理气、止痛”;砂仁画成椭圆形,标上 “棕褐、网状纹、芳香、温寒”;香附画成纺锤形,标上 “棕褐、有环节、辛香、顺气”。苏沐见他记得认真,便拿起砂仁,倒进竹筛里筛了筛:“砂仁得先筛掉空壳,不然熬药时壳会浮在上面,影响药汁口感。” 她又把筛好的砂仁放进石臼里,示意小石头过来:“你试试捣砂仁,别太用力,把壳捣裂就行,让仁里的香味能煮出来。” 小石头撸起袖子,拿起石杵轻轻捣着,边捣边问:“苏沐姐姐,捣太碎了会咋样呀?” 苏沐笑着说:“太碎了仁里的油会煮出来,药汁会发腻,就不好喝了。”
林薇这时帮着处理香附,香附是纺锤形的,表面有细密的环节,她用小刀把香附切成薄片:“香附得切成片,煮的时候药效才出得透,你看这断面,是黄白色的,闻着有股辛香,能顺气却不燥,刚好适合阿婆。” 陆衍凑过来,指着笔记本上的香附画:“古籍里说,香附要选‘个大、质坚实、环节明显’的,你画的这个环节还不够清楚,再补两笔。” 小石头赶紧拿起笔,在香附的画上加了几道环节,引得陆衍点头:“对,这样才像,以后认药就不会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