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镇的秋冬总裹着股甜润的橘香,连片的橘树缀满黄澄澄的果子,风一吹,橘叶的清香混着橘果的甜,飘得满镇都是。林薇抱着薄荷苗下车时,叶片的翠绿里带着点润气,却不发潮 —— 只是叶尖微微向下垂,像被什么东西坠着,“是湿寒滞脾的脉气信号,南方秋冬潮,橘镇人爱食橘,橘性偏凉,吃多了易碍脾,湿寒裹着食积,就堵了脉气。”
话音刚落,就见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挎着橘篮跑过来,篮里的橘子堆得冒尖,姑娘袖口沾着橘汁,脸上却带着急色:“医官!俺娘从昨儿起就腹胀,吃不下饭,还拉了好几次稀,镇上郎中说是‘吃坏了’,喝了止泻药也不管用!” 姑娘叫阿橘,是镇里的橘农,家里种了三亩橘树,前几天橘子熟了,她娘贪嘴,一天吃了十几个,隔天就犯了病。
跟着阿橘往橘园深处走,脚下的路铺着晒干的橘叶,踩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橘香。到了阿橘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晒着成片的橘皮,竹竿上挂着橘络(橘子皮内的筋络),像晒干的金丝。堂屋里,阿婆靠在橘木椅上,手按着肚子,眉头皱得紧紧的,见人来,勉强笑了笑:“肚子胀得像装了个橘筐,还老跑茅房,浑身没力气……”
沈知远先扶阿婆坐直,让她放松腹部,然后用手掌轻轻按在她的胃脘处(肚脐上方),顺时针揉了揉,又按了按肚脐旁的天枢穴:“阿婆,按这里疼不疼?” 阿婆点点头,声音发虚:“疼,像有气顶着。” 接着沈知远搭脉,指尖按在阿婆的腕上,脉气沉缓,像浸在温水里的棉线,软而无力;再看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薄霜,边缘还沾着点橘色 ——“是湿寒滞脾,橘吃多了碍了脾胃运化,加上秋冬潮气重,湿寒裹着食积,堵在脾经里,才会腹胀、腹泻、没胃口。得温脾祛湿,再化食积,不能光止泻,不然积气排不出去,还会犯。”
“俺家灶房里有晒干的橘皮,郎中说能助消化,煮水给娘喝了,也没见好。” 阿橘说着,从灶房端来个陶碗,里面是泡着橘皮的水,橘皮是新鲜晒的,颜色鲜黄。苏沐走过去拿起一片闻了闻,摇了摇头:“新鲜橘皮偏凉,还带着点涩味,不光化不了食积,反而会加重湿寒。得用陈久的陈皮,放够三年的,性温了,才能温脾理气。” 她边说边打开药箱,取出个布包,里面的陈皮是深褐色的,皱巴巴的,却透着股浓郁的橘香。
陆衍翻着《守脉传承录》,指尖停在夹着干橘叶的一页 —— 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叶脉清晰,是去年从橘镇捎来的标本:“橘镇湿寒滞脾,宜用‘陈皮茯苓白术汤’加减,主药是三年陈皮(温脾理气、燥湿化痰,化橘积最管用)、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把脾里的湿邪‘导’出去)、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补脾的气,让运化能跟上),辅药加本地橘络(理气化痰、通络止痛,解橘积堵的筋络)、橘叶(疏肝理气、散结消肿,帮脾‘疏’气)、橘饼(本地的,温胃消食,缓和药性,还能让药汁变甜),用橘树根井水熬煮,借橘地脉气助脾运。”
“沈叔叔,陈皮和新鲜橘皮咋差这么多呀?” 小石头凑到布包前,拿起一片陈皮,又拿起一片新鲜橘皮,对比着看。沈知远把陈皮掰成两半,断面是黄白色的,能看到细密的孔隙:“你看这陈皮,放得越久,颜色越深,橘香越浓,断面的孔隙能‘吸’走脾里的湿寒;新鲜橘皮断面是鲜黄的,没孔隙,还带着股冲鼻的涩味。再闻闻,陈皮是醇厚的甜香,新鲜橘皮是清苦的香,完全不一样。” 他又拿起一小撮橘络,是淡黄色的细丝,像细小的金线:“这是橘络,得从橘子皮内小心剥下来,晒干后用,别弄断了 —— 它能像小刷子似的,把橘积堵在筋络里的气‘刷’开,还能化痰,阿婆腹胀带着点喘,就靠它通。”
小石头赶紧在笔记本上画:陈皮画成皱巴巴的片状,标上 “深褐、甜香、断面有孔、温脾”;橘络画成细丝,标上 “淡黄、像金线、理气、通络”;橘叶画成带锯齿的卵形,标上 “翠绿、橘香、疏肝、疏气”。苏沐见他记得起劲,便拿起陈皮,用温水泡软,再切成细细的丝:“陈皮泡软切丝,煮的时候能更出味;泡陈皮的水别倒,里面都是橘香,熬药时加进去,药效更好。” 她又抓过一把白茯苓,是白色的块状,表面光滑,用小刀切成薄片:“白茯苓得选这种色白、没黑点的,断面是白色的,嚼着有点粉,能利水却不伤脾,和陈皮搭着用,一化一导,湿邪排得快。”
阿橘这时突然眼睛一亮:“俺家阁楼上有坛陈皮!是俺奶奶活着时晒的,放了快五年了,俺去拿来!” 说着就往阁楼跑,没多久抱着个陶罐下来,打开盖子,浓郁的橘香扑面而来,里面的陈皮是深褐色的,比药箱里的还陈。沈知远捏起一片闻了闻,连连点头:“好东西!这陈皮陈得够久,温脾的劲儿更足,比我们带来的还好!阿婆这病,有它就好得快了。” 阿橘听了,笑得眼睛都弯了:“俺奶奶以前就说,好陈皮能当药,没想到真能救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