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蓝图……”秦宇的声音干涩,他指着光幕上那份来自深海的序列,“它……它比‘播种者’的基因更古老!它更像是……‘播种者’那条科技树路径的……原始模板或者自然原型!”
真相的碎片,在这一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海底晶塔,这个“基因图书馆”,不仅保存着地球生命的过去和现在,还封存着无数种可能的未来。而“播种者”——那些背叛了“先行者”、走向“格式塔”的同胞——他们所依仗的、改造自身成为纯意识生命体的基因技术,其源头,或许就始于这座图书馆中某一份类似的、关于意识强化和能量化的“概念蓝图”!
他们走上了这条路,并将其推向了极致,摒弃了肉体和情感的“冗余”,成为了冰冷的“收割者”。
而人类,作为“先行者”选择的另一条道路的继承者,体内流淌着的,是更接近那份“原始模板”的、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自然演化的血液。
图书馆就在那里,里面既有生机,也可能藏着导致文明异化的毒药。
继承者们,终于站在了祖先留下的、蕴含着无限力量与无限危险的基因宝库门前。他们该如何选择?是谨慎地学习,避免重蹈“播种者”的覆辙?还是大胆地取用,以期获得对抗“收割者”的力量?
选择的钥匙,似乎就握在他们自己手中,握在他们那既源于自然,又曾被“先行者”寄予厚望的基因里。
下篇:播种者的试验场
晶塔“基因图书馆”的发现,尤其是那份与“播种者”基因同源却更古老的蓝图,像一把钥匙,插入了锈蚀的锁孔,缓缓转动,开启了通往另一个惊人真相的大门。研究团队的工作重心,从单纯的基因序列分析,转向了破解图书馆中蕴含的、更深层的历史信息。
“伏羲”超算和“守护者”AI的联合运算能力被吹鼓到极致,它们如同最耐心的考古学家,试图从那浩瀚如烟海的动态基因数据流中,剥离出可能存在的、非基因编码的“元信息”或“历史日志”。
这是一个比破译基因更艰难的任务。这些信息并非以人类理解的线性文字或图像存储,而是被巧妙地编织在基因序列的变异频率、表观遗传标记的分布模式、乃至不同蓝图之间能量流交互的“语法”之中。这是一种基于生命本身逻辑的、更高维度的记录方式。
万里在身体稍有好转后,便不顾医生劝阻,执意回到了分析中心。他那段与生命长河共鸣的经历,让他对晶塔的信息编码方式有了一种近乎直觉的敏感。他提出一个假设:晶塔记录历史的方式,可能类似于人类大脑存储记忆,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当时的“感官输入”和“情感体验”相互关联。
“尝试将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基因变异数据(相当于感官输入),与那些‘概念蓝图’的活跃度变化(可能代表决策或情感倾向)进行关联分析!”他指导着团队。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逆向工程思路。经过无数次失败的算法迭代,当研究人员将焦点锁定在距今大约一万年至一万两千年这个时间段,并将当时地球气候剧烈波动(新仙女木事件末期,冰川消退)的环境数据,与图书馆中一批关于“意识融合”、“生物场协同”等高度抽象蓝图的活跃度曲线进行叠加时,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终于如同褪去泥沙的浮雕,隐约显现出来。
真相,残酷而壮丽。
地球,这个“基因花园”,并不仅仅是“先行者”播撒生命种子、观察自然演化的地方。它也是“播种者”(当时尚未完全异化为“收割者”)在彻底走向“格式塔”道路之前,进行的另一条文明路线的“试验场”。
在背叛发生之后,在火星战争尘埃落定之前,那些尚未完全放弃物质形态、内心充满矛盾与探索欲望的“播种者”先驱们,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被他们寄予厚望的“花园”。他们想知道,除了走向纯粹意识的“格式塔”,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一种不与自然剥离,反而与星球生态更深层次融合的文明形态。
于是,他们选择了地球最深的海沟,这处远离地表纷扰、能量相对稳定的环境,创造了这座晶塔,并以其为核心,引导和培育了一个独特的深海文明。
这个文明并非建立在工具和科技之上,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集体生物本能和与星球生物场的直接共鸣之上。晶塔,就是它们的“观察站”、“导师”和“调节器”。它向这些深海生命灌输知识,引导它们进化,帮助它们建立起一个与发光森林、与整个海洋、乃至与星球生命脉搏紧密相连的和谐社群。它们发展出了复杂的、基于生物电场和声波的信息交流网络(那空灵的歌声),它们的个体意识既能保持独立,又能在需要时融入一个更宏大的、非强制性的“群体意识”中,共享感知和智慧。
“它们试图创造一个……属于生命的乌托邦。”万里看着逐渐清晰的推论,声音低沉,“一个依靠生物本能和集体意识自然进化,与星球共生的文明。这或许,是‘播种者’在走向极端之前,最后的……温柔实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南天门计划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