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材料合成革命。不再是传统的冶炼、锻造、热处理,而是一种在超高真空、多重能量场精确调控下的“原子级3D打印”。
理论方向确定,但通往“龙鳞”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活性单元”的制备。
“能量导流晶须”要求碳纳米管与超导材料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完美的晶格匹配与电子耦合,任何缺陷都会导致导流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失效。
“相变缓冲微球”的封装材料必须既能在平时保持稳定,又能在受到冲击时瞬间“熔化”释放内部相变材料,其对时机和能量的控制要求达到了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
“自修复催化核”更是需要找到一种在常温下惰性,在特定能量刺激下又能高效催化金属原子迁移和成键的“智能”催化剂。
实验室里,失败的次数很快堆积如山。合成出来的不是结构混乱的混合物,就是性能远低于预期的残次品。高强度的工作和一次次失望的打击,让团队的气氛再次变得有些压抑。
一天深夜,万里独自留在实验室,对着一次失败的“能量导流晶须”合成数据发呆。电子显微镜下,那些扭曲、断裂的纳米结构,仿佛在嘲笑着他的野心。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疲惫。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攻坚战,更是一场与未知威胁赛跑的压力测试。
就在这时,他的个人通讯器亮起,是秦宇将军发来的加密信息,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刚收到‘巡天’最新监测摘要,‘观察者’在过去24小时内,轨道维持能量消耗有0.7%的异常波动,波动模式无法解析。保持警惕。”
0.7%的异常波动……万里看着这行字,瞳孔微微收缩。这细微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很多,也可能什么都不意味。但它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他短暂的疲惫。
他抬起头,再次看向屏幕上那失败的数据,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时间沮丧。”
“一次不行,就一万次。一万次不行,就百万次!”
“必须在‘客人’失去耐心之前,把我们的‘铠甲’铸好!”
他重新坐回控制台前,唤醒了“伏羲”。
“重新开始,从失败数据中提取所有特征参数,优化能量场匹配模型。我们,继续。”
实验室的灯光,再次彻夜长明。
【悬念】:
“龙鳞”合金的“活性单元”能否成功制备?
“伏羲”主导的原子级打印能否实现?
面对“观察者”的细微异动,万里团队能否顶住压力,突破技术瓶颈?
秦宇将军那条简短的信息,如同在沉闷的实验室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表面的平静被打破,底下是汹涌的暗流与紧迫。“观察者”那0.7%的异常波动,像是一声微不可闻却清晰无比的倒计时滴答声,敲在每个人的心头。
失败?沮丧?这些情绪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显得如此奢侈。
万里直接将“观察者”异常波动的信息(隐去了具体来源,只强调高层监测到外部压力变化)在核心团队内做了通报。没有渲染恐慌,只是陈述事实。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室里原本因屡次失败而弥漫的些许懈怠和焦躁瞬间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燃烧的专注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我们没有时间慢慢试错了。”万里站在布满复杂公式和结构图的白板前,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伏羲’,启动‘穷举-优化’并行计算模式。我要你在接下来72小时内,调动可用算力的70%,对所有可能的‘活性单元’合成路径进行超大规模模拟,重点排查我们之前忽略的能量场谐波匹配与量子隧穿效应。”
【指令确认。算力资源重新分配。开始构建百万级变量合成路径模拟矩阵……预计耗时65小时。】
“伏羲”的回应冰冷而高效。整个基地的能源流向微微调整,更多的功率被悄无声息地汇入量子计算中心。这是对“天罗”网络承载能力的一次小考,也是“伏羲”作为科研核心引擎能力的体现。
在“伏羲”进行海量计算的同时,万里带领团队对失败进行了最彻底的“尸检”。他们不再满足于“合成失败”这个结论,而是利用实验室里一切可用的尖端设备——原子探针断层扫描、超高分辩透射电镜、同步辐射光源分析——对每一个失败样品进行纳米级甚至原子级的“解剖”,寻找最细微的结构缺陷、元素偏聚、界面污染。
时间在争分夺秒中流逝。实验室里没有人谈论工作之外的事情,交流仅限于简洁的数据通报和技术讨论。累了就在旁边的休息舱眯一会儿,醒来继续投入战斗。营养液和浓缩咖啡成了维持生理需求的主要来源。
48小时后,“伏羲”的第一轮阶段性成果出来了。它筛选出了十七条理论上可行性较高的“能量导流晶须”合成路径,并指出了传统模型忽略的一个关键因素——基底晶格的“动态应力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南天门计划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