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陈大化开车,其他人步行,沿着沙地上那串新鲜的脚印往东追。脚印很深,显然彭加木走得很急,每一步都陷进沙子里。
太阳越来越毒,气温越来越高。队员们没走多久,就浑身是汗,口干舌燥。他们呼喊着 彭院长,声音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却没有任何回应。
追了大约两公里,脚印突然消失了 —— 可能是被风吹没了,也可能是彭加木走进了坚硬的雅丹地貌区。
队员们绝望地四处搜寻,有人爬上高处眺望,有人在沙地里用手挖,但除了滚烫的沙子和稀疏的骆驼刺,什么都没有。
下午 3 点,直升机来了。当飞行员看到地面上焦急的队员们,却没看到彭加木时,也吃了一惊。
救援人员加入了搜寻队伍。他们扩大范围,用望远镜扫视,甚至低空飞行勘察,但罗布泊太大了,茫茫黄沙一望无际,一个人在里面,就像一粒沙,根本无从寻找。
天黑前,搜寻被迫停止。队员们被接回米兰农场,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给了中央。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野外搜救行动,就此展开。
六、扑朔迷离的搜寻与流言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中央立刻下令,组织新疆军区、中科院新疆分院等多个单位,联合展开搜救。
数千名官兵、科研人员、牧民组成的搜救队,像一张大网,撒向了罗布泊。他们骑着骆驼,开着越野车,甚至动用了直升机和侦察机,对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
罗布泊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被翻了过来。队员们在沙地里寻找脚印,在雅丹地貌的缝隙里查看,甚至在干涸的河床下挖掘。他们发现过迷路的探险者,发现过古代的墓葬,却始终没有彭加木的踪迹。
有一次,搜救队在离失踪地点 10 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被风沙半掩埋的背包。所有人都激动起来,冲过去翻开背包 —— 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本日记,日记的主人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一位探险家,早已去世。
时间一天天过去,搜救范围不断扩大,却一无所获。一个大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各种流言开始在民间流传。
1980 年 10 月,香港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惊人消息:美国留学生周光磊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家餐厅里,见到了彭加木。
报道说,周光磊是彭加木 30 年前的老友,9 月份在华盛顿的一家中餐馆吃饭时,突然看到彭加木和两个外国人走进来。他立刻上前打招呼,可彭加木却一脸茫然,说不认识他,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这则新闻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国内外。人们议论纷纷:彭加木不是失踪了吗?怎么会出现在美国?难道他是故意失踪,带着科研成果叛逃了?
一时间,各种难听的猜测涌向彭加木的家人。有人说他 卖国求荣,有人说他 畏罪潜逃。彭加木的妻子在上海的家里,每天都能收到匿名的谩骂信件,吓得不敢出门。
中央立刻组织人员调查此事。结果很快出来了:所谓的 周光磊 查无此人,那封信是伪造的。彭加木的夫人也证实,丈夫从未提过有这么一位 30 年前的老友。人民日报专门发文辟谣,斥责这种造谣行为。
1981 年,国家正式授予彭加木 革命烈士 称号,在上海和新疆举行了追悼会。但流言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越来越离奇。
2006 年 4 月,新华网上的一则新闻再次将彭加木事件推向风口浪尖:罗布泊牧民在一年前发现了一具干尸,身高约 1.7 米,穿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衣服,发现地点距离彭加木失踪处约 20 公里。
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会不会是彭加木?
专家立刻赶到现场,提取了干尸的毛发和骨骼,准备与彭加木儿子的 DNA 进行比对。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彭加木的儿子拒绝提供 DNA 样本。
这个消息一出,舆论再次沸腾。有人说,彭加木其实没死,早就逃到国外了,儿子是怕比对结果暴露真相;有人说,彭加木的失踪牵扯到机密,家人受到了威胁,不敢配合;甚至有人猜测,这具干尸根本就是伪造的,目的是掩盖真相。
面对汹涌的舆论,彭加木的家人始终没有回应。直到多年后,才有知情人透露,当时拒绝比对,是因为家人不愿让彭加木死后还不得安宁 —— 无论那具干尸是不是他,都让他安息吧。
2008 年,央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寻找彭加木》,采访了当年的科考队员和搜救人员,公布了一些从未公开的细节:
彭加木出发前,买了很多大白兔奶糖,那是他最喜欢吃的零食。搜救人员后来在失踪地点附近,发现了一张大白兔奶糖的包装纸。
彭加木失踪后,队员们在营地附近的高地上燃起篝火,每隔半小时打一次彩色信号弹,希望他能看到信号返回,可直到天亮,都没等到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案纪实録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案纪实録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