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主孔尚任:把山河破碎写成戏的清代文艺顶流
第一章 石门山“宅男”:从圣贤书堆里抠出创作灵感
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曲阜,孔家作为“天下第一家”,向来以诗书传家、科举报国为祖训。可偏偏出了个“非主流”子弟——孔尚任,这位孔圣人的六十四代孙,打小就没把心思全放在“学而优则仕”的正道上,反倒天天扎在故纸堆里翻野史,对着山水发呆,硬是把自己活成了石门山的“资深宅男”。
孔尚任的雅号里,最接地气的当属“石门山居士”。年轻时候的他,放着城里的锦衣玉食不要,跑到曲阜城外的石门山隐居。别人隐居是为了修身养性、坐等朝廷征召,他倒好,每天的日常就是:早上被鸟叫吵醒,啃两个馒头就去山里逛,看见奇花异草就蹲下来研究半天;下午回到茅草屋,要么翻《史记》《左传》,要么就对着窗外的竹子瞎琢磨,偶尔还提笔写几句歪诗,完全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小文艺”的模样。
不过别以为他真是个不问世事的书呆子,这“宅男”的隐居生活,其实是在偷偷“充电”。孔家作为名门望族,家里藏着海量的古籍文献,从先秦诸子到唐宋传奇,应有尽有。孔尚任借着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经史子集翻了个底朝天,尤其是对明末清初的历史格外痴迷。他常常一边读史,一边扼腕叹息,那些亡国之际的忠臣义士、悲欢离合,在他心里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有一次,他听说邻村有位老人曾是南明的士兵,亲历过扬州十日的惨案,立马揣上一壶酒就跑了过去。缠着老人聊了三天三夜,听老人讲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讲百姓的流离失所,讲到动情处,两人一起抹眼泪。回家后,他把这些故事一笔一划记下来,密密麻麻写了好几本笔记,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创作《桃花扇》的宝贵素材。
在石门山隐居的十几年里,孔尚任看似与世隔绝,实则一直在观察和积累。他看透了官场的虚伪,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更对历史的兴衰有了深刻的感悟。这位“石门山居士”,就像一只潜伏的猎豹,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
第二章 京城“逆袭者”:从治河小官到康熙红人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曲阜祭孔。这可是孔家的头等大事,族里的长辈们忙得团团转,寻思着找个有学问、口才好的子弟给皇帝讲经。挑来挑去,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孔尚任身上——毕竟是读过十几年书的人,肚子里有墨水。
孔尚任接到这个任务,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花了好几天时间准备,把《大学》《中庸》的精髓烂熟于心,还特意琢磨了康熙的喜好,在讲经时加入了一些生动的历史典故。没想到,康熙听了之后龙颜大悦,觉得这孔家子弟不仅学问扎实,还很有见地,当场就下旨,任命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
就这么着,三十七岁的孔尚任结束了隐居生活,揣着一纸任命状,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路北上赴任。从石门山的茅草屋走进京城的国子监,这位“石门山居士”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官员,可骨子里的文艺气息半点没减。
刚到京城那会儿,孔尚任对官场的一切都觉得新鲜。他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就约上三五好友,去酒馆里喝酒聊天。京城的文人雅士多如牛毛,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圈子,和大家一起谈诗论画,聊历史典故,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不过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还是治河的经历。康熙二十五年,黄河决口,朝廷派孔尚任去淮扬一带协助治理黄河。这治河可不是轻松活,每天要和泥沙、洪水打交道,风里来雨里去,累得够呛。但孔尚任却乐在其中,因为这趟出差,让他有机会亲身感受江南的风土人情,接触到更多明末清初的历史遗迹和民间故事。
在淮扬的四年里,他走遍了扬州、南京等地,拜访了许多前朝遗老。有一次,他在南京秦淮河畔遇到一位老艺人,老人给她唱了一段南明时期的曲子,歌词里满是家国之思。孔尚任听得入了迷,当即就把老人请到住处,好酒好菜招待,缠着老人教他唱这些曲子。这些民间艺术,为《桃花扇》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治河归来后,孔尚任回到京城,职位也得到了提升。他在京城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文人圈里的“红人”。可谁也没想到,这位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的官员,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酝酿已久的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南明兴亡的传奇剧本。
第三章 桃花扇主:一部戏写尽家国兴亡
康熙三十八年,一部名为《桃花扇》的传奇剧本横空出世,瞬间在京城引起轰动。戏班子争相排演,文人雅士纷纷点赞,就连皇宫里的王公贵族都派人去抄写剧本。而这部剧的作者,正是孔尚任,从此,“桃花扇主”这个雅号便流传开来,成了他最响亮的标签。
《桃花扇》的故事,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为主线,串联起了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覆灭的全过程。剧中既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也有家国破碎的慷慨悲歌。孔尚任在创作这部剧时,可谓是呕心沥血,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修改了无数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书虫眼中的历史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