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东汉版“硬核老干部”的彪悍人生
第一章 从“养马大户”到“大龄新兵”:人生拐点比山路还绕
马援这辈子,活脱脱一部“中老年逆袭指南”。年轻时的他,主业是在北方草原当“畜牧博主”,每天的日常就是数羊、看马、琢磨怎么把牛羊养得膘肥体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草原版农场主”,名下牛羊多到“以千数”,堪称东汉初年的“畜牧业顶流”。
按说这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可马援偏不满足。有一天他看着漫山遍野的牲口,突然拍大腿:“大丈夫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整天跟牛羊打交道算啥本事?”于是他一把变卖了所有家产,分给亲戚朋友,带着一身空钱包和满腔热血,转身投了军。这年他已经快四十岁了,放在现在都快到退休年龄,他却刚上“战场学前班”,活脱脱一个“大龄新兵蛋子”。
更搞笑的是,他入伍后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当“劝降专员”。当时甘肃一带的军阀隗嚣派他去刘秀那儿探虚实,马援见到刘秀后,被对方的气度折服,回来就劝隗嚣:“刘秀这人,比刘邦还厉害,跟着他混有前途!”隗嚣不听,非要跟刘秀对着干,马援没办法,只好跳槽投奔了刘秀。这波操作,把“良禽择木而栖”玩成了“职场反向背调”——本来是去考察老板,结果自己被新老板挖走了。
第二章 战场上的“工程兵头子”:打仗不忘搞基建
马援打仗有个怪癖:别人忙着练刀枪,他忙着画图纸;别人研究兵法,他研究土木工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被战争耽误的“基建狂魔”。
公元35年,马援跟着刘秀征讨陇西军阀。敌军躲在山头据守,汉军强攻了好几次都没拿下。马援跑到前线一看,大手一挥:“别硬拼了,咱们修条路绕到他们背后去!”士兵们一脸懵:“将军,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修高速的啊!”马援不管,带着人白天顶着箭雨挖山,晚上点着火把铺路,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栈道。等敌军发现时,汉军已经像神兵天降一样出现在他们身后,吓得当场投降。
最能体现他“工程兵属性”的,是平定交趾叛乱。公元42年,交趾(今越南北部)的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马援奉命南征。交趾多山多水,瘴气弥漫,大军寸步难行。马援又祭出老本行: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还顺便修了几条灌溉渠。当地百姓本来怕汉军,一看这将军不光不抢东西,还帮着搞建设,纷纷跑来送水送粮。
有士兵开玩笑:“将军,咱们再这么修下去,都能在这儿开个工程队了!”马援瞪他一眼:“懂啥?修路架桥不光是为了行军,更是为了让当地人知道,跟着大汉有好日子过!”后来这几条路成了连接中原和交趾的交通要道,当地人还把马援修的渠叫“马援渠”,算是给这位“战地工程师”留了个纪念。
第三章 “马革裹尸”的由来:退休?不存在的!
马援这辈子最出名的名言,就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话不是吹牛,是他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公元48年,湖南一带的五溪蛮叛乱,刘秀派了几路人马都打了败仗。这时候马援已经62岁了,早就到了退休年龄,可他非要主动请缨。刘秀有点不忍心:“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在家含饴弄孙多好,何必去遭那份罪?”马援当场急了,脱下上衣露出一身肌肉(虽然有点松弛),说:“陛下看看,我这身板,对付几个蛮夷绰绰有余!”刘秀被他感动,只好答应让他带兵出征。
可这仗打得异常艰难。五溪蛮躲在深山里,汉军一来就跑,汉军一走就出来偷袭。加上南方湿热,很多士兵得了瘟疫,马援自己也病倒了。部下劝他:“将军,咱们先撤回去休整吧?”马援躺在床上,喘着气说:“我受陛下重托,怎能临阵退缩?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他拖着病体,还在营寨里巡视,指挥士兵挖壕沟、筑堡垒。有一次暴风雨来袭,营寨漏水,他亲自带头修补,结果病情加重。临终前,他看着帐外的风雨,喃喃自语:“总算没辜负‘马革裹尸’的誓言啊……”
后来消息传到洛阳,刘秀悲痛不已,下令厚葬马援。“马革裹尸”这个词,也成了后世军人报国的代名词。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句豪言壮语,最后竟成了他的结局。
第四章 被“朋友圈”坑了的老实人
马援这人,打仗是把好手,处理人际关系却有点“一根筋”,说白了就是个“职场老实人”,结果晚年被“朋友圈”坑得不轻。
他有个老乡叫梁松,是刘秀的女婿,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在朝堂上耀武扬威。有一次马援生病,梁松来看他,马援没起身迎接——不是摆架子,是觉得梁松这小子年轻,又是晚辈,没必要搞那么多虚礼。可梁松心眼小,觉得马援看不起他,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书虫眼中的历史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