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那口新井汩汩地涌出清冽甘甜的井水,水源问题一经解决,她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饮子店的开业筹备。
首要解决的,便是冰。时近盛夏,没有冰,饮子店的吸引力便要大打折扣。季知棠首先想到的,便是硝石制冰法。此法在南宋并非什么绝世秘术,自唐末便有流传,坊间偶有听闻。真正的难点,在于硝石本身难得。
硝石,乃是制作火药的关键原料,关系军国大事,其开采与交易历来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自朝廷失了西北主要硝石产地后,来源本就受限,连军中火器制造有时都捉襟见肘,流入民间的数量更是稀少。
普通百姓若想大量获取,可谓难上加难。
通常途径无非三条: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申请,需得有正当名目,经层层审批;二是从药铺零星购买,因硝石性寒,可入药,但药铺存量有限,价格不菲,且一次购买量不能多;再就是最笨的办法——自行采集提炼,从老墙根、厕所、猪圈旁刮取那层含硝的白色“硝土”,再经过繁琐的过滤、熬煮、结晶,方能得到些许硝石。
而要支撑起一家饮子店整个夏季的用冰需求,季知棠估算,至少需要储备三十斤硝石,方能周转开来。这绝非易事。她只能多管齐下,分头设法。
官面上的路子,她寻了周彦辰帮忙。周彦辰听闻是为了经营,便依循规矩,替她向县衙相关司吏递交了文书,陈明用途,按照能采购的标准,申请购买十五斤硝石。
另一头,她亲自跑了县城里几家相熟的药铺,尤其是王记药铺那里,几家凑在一起,零零星星地卖给了她五斤。
剩下的十斤缺口,便只能靠自己了。她找来小元他们,仔细交代了辨认“硝土”的法子——就是那种墙角地面泛起的、蓬松的白色或灰白色结晶。
让他们得空便去城郊那些人迹罕至的老厕所、废弃猪圈、陈年墙根下,小心刮取。这活儿又脏又累,还惹人侧目,但季知棠给他们开价一斤硝土5文钱,他们干起来倒也毫无怨言。
刮回来的硝土堆积在速食店后院角落,季知棠又指挥他们进行后续的提炼。先将硝土倒入大木桶中,加水充分搅拌,让硝分溶解于水,再用细密的粗棉布多次过滤,去除泥沙杂质,得到相对清澈的硝水。
然后将这硝水倒入大铁锅中,灶下升起小火,慢慢熬煮,水分逐渐蒸发,锅边开始析出白色的针状结晶。待水分蒸去大半,溶液变得浓稠,便将这浓稠的液体倒入陶盆中,置于阴凉处静置。
一夜过后,盆底便会凝结出一层厚厚的、雪白的硝石结晶。如此反复操作,积少成多,竟也真的凑足了十斤之数。看着那些洁白晶莹的硝石,季知棠心中安稳了许多。
硝石备齐,制冰便可提上日程。她在速食店后院靠近墙根处,用旧木板和苇席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遮阳棚”,确保制冰过程不被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效果。
又买来三个大口径的厚实陶缸,并请木匠赶制了十几个大小均匀、深度适中的木盆。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了第一次制冰尝试。
季知棠亲自调配,每个陶缸内先倒入十斤清澈的井水,再加入十斤辛苦得来的硝石。硝石遇水,迅速溶解,她用长柄木勺在缸中快速搅拌,只见水面泛起细密的气泡,一股明显的凉意自缸中弥漫开来,手触摸缸壁,已是冰凉刺骨。
待硝石完全溶解,她便将在木盆底部垫好三根竹片,然后将装入三斤清水的定制深木盆,小心翼翼地放入陶缸内的硝石溶液中,确保木盆被溶液完全包裹,却又悬空不触底。
每个陶缸里放入三个这样的木盆,最后在缸口覆上一层薄棉布,既防灰尘,又不过分阻碍降温。
接下来的便是等待。一个时辰后,季知棠怀着几分期待与紧张,轻轻揭开棉布。只见木盆内的水面,已然凝结成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壳,用手指轻轻触碰,坚硬而光滑。成功了!
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姚小星见状,也都兴奋不已,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初成的冰块连同木盆一起,运至早已准备好的、位于饮子店后院下方的简易地窖中储存起来。
这地窖是她特意请人加深加固过的,内壁铺设了隔热材料,专门用作储冰的冰库。
制冰完成后,陶缸内的硝石溶液因吸收了热量,温度已回升至常温,但其中仍溶解着大量的硝石,季知棠指挥满仓、元宝将溶液用铺着粗棉布的竹筐过滤掉可能混入的杂质,收集到干净的陶缸中。
然后,将这些过滤后的溶液倒入宽口的浅陶盘内,置于遮阳棚下,依靠自然的风力和温度让水分慢慢蒸发。待溶液蒸发至相当浓稠时,再将其倒入陶盆,放入阴凉的地窖内静置。
经过一夜,盆底便会再次析出洁白的硝石结晶,收集起来,便可投入下一轮的制冰循环。如此往复,除了正常的损耗,硝石便可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穿越后,我开了一家小食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