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瘸子”的劳保手套成了突破性的物证,整个专案组的精神都为之一振。那张写满代号的废纸也被技术科拿去紧急分析。全市范围内的通缉令迅速下发,各个派出所、街道居委会都动员起来,对车站、码头、旅馆以及“刘瘸子”可能藏身的窝点进行拉网式搜查。
李振邦和老钱负责追查那个“穿得体面”的神秘访客。根据房东“老歪”模糊的描述——戴帽子,看不清脸,但感觉“不像这地界的人”,语气带着点“官腔”——他们将排查重点放在了与铁路系统有关联,但又并非底层人员的群体中。
他们再次梳理了编组站内部排查的名单,重点关注那些有机会接触军列运行时刻表,但又不直接参与一线调度、行动相对自由的人员。技术科那边也传来消息,废纸上的代号经过初步破译,似乎与某种简化版的列车编组代码有关,但做了变形,说明使用者对铁路业务熟悉,但又刻意隐藏。
内鬼与外贼勾结! 这个判断几乎成了专案组的共识。
就在追查紧张进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笼罩了城市。雨水冲刷着街道,也暂时延缓了搜查的节奏。李振邦和老钱冒雨从铁路局人事科核查完一批名单回来,浑身湿透,正准备回指挥部换身干衣服,路过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尽管雨丝密集,广场上却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人群,撑着各式各样的雨伞,穿着朴素的衣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中有工人、有学生、有街道居民、有郊区的农民,甚至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人群前方,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巨大的红色横幅——“热烈欢送我市志愿军子弟兵赴朝参战!”
是新兵入伍欢送大会!
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市领导正在台上做着动员讲话,声音透过雨幕,带着一种悲壮而豪迈的力量。台下的人群安静地听着,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李振邦和老钱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挤在人群外围。他们看到,一队队穿着崭新黄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年轻战士,正整齐列队,准备登车。他们大多只有十八九岁,脸上还带着稚气,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昂首挺胸,接受着家乡父老的检阅。
欢送仪式结束后,是新兵与亲人告别的时刻。场面瞬间从肃穆变成了令人心碎的生离死别。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死死攥着儿子的手,哭得几乎晕厥:“儿啊……一定要活着回来……娘等着你……”
年轻的战士强忍着泪水,用力点头:“娘,你放心!我一定多杀美国鬼子,立功回来见您!”
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怀里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丈夫轻轻亲吻孩子的额头,又替妻子擦去眼泪:“在家照顾好爹娘和孩子……等我回来……”
妻子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拼命点头,将一双连夜纳好的千层底布鞋塞进丈夫的行李。
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他们即将出征的大哥,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煮鸡蛋、炒花生拼命往他口袋里塞,小脸上满是崇拜和不舍。
还有更多的新兵,看起来孤身一人,没有亲人送行。但周围的群众自发地围上去,往他们手里塞着水果、熟食、写着地址希望他们写信的字条,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同志,保重啊!”
“多杀敌人,为咱中国人争光!”
“家里有啥困难,跟我们街道说!”
雨水、泪水、叮嘱声、哭泣声、雄壮的战歌声……交织成一幅无比宏大、无比真实、又无比刺痛人心的画卷。
李振邦站在雨中,浑身湿透,却感觉一股滚烫的热流在胸中激荡,眼眶阵阵发热。他见过生死,经历过危险,但眼前这种举国同心、万民送行的场面,这种将最亲爱的骨肉送上最危险战场的决绝与悲壮,深深地震撼了他的灵魂。这就是这个民族的脊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能够在那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屹立不倒的根源!
老钱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公安,也偷偷抹了把脸,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低声骂了句:“狗日的美国鬼子!”
就在这时,一阵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就在不远处,一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看起来家境贫寒的妇女,正抱着一个年轻新兵的腿,哭喊着不让他走。旁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在劝解。
“三娃子!你不能去啊!你大哥二哥都已经……已经牺牲在朝鲜了!你再有个三长两短,娘可怎么活啊!让娘替你去吧!”妇女的声音凄厉绝望。
周围的人群安静下来,同情地看着这一幕。一家三个儿子,两个已经牺牲,这是何等的惨烈与伟大!
那个叫“三娃子”的新兵,脸上稚气未脱,他用力扶起母亲,用袖子粗鲁地擦去母亲脸上的泪水和雨水,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坚定:
“娘!大哥二哥是英雄!他们没给咱老王家丢人!现在美国鬼子还想把战火烧到咱家门口,咱不能怕!咱家没了男人,还有我!我要去前线,给哥哥们报仇!保卫咱的国家,也保卫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沪上警事:1950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