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淡粉色的心形塑料纽扣,静静地躺在李振邦手掌心里,在派出所昏黄的煤油灯下,折射出微弱的光泽。它不再是单纯的物证,而像一枚冰冷的箭头,直指隐藏在小娟失踪案背后的黑暗。
系列拐卖案! 这个消息像一块寒冰,投入本就凝重的气氛中。张所长从分局带回来的情报显示,邻近几个区失踪的少女,情况与小娟惊人地相似:贫寒家庭、年轻懵懂、失踪前都有不明身份的“亲戚”或“同乡”出现。这绝非偶然,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流动的犯罪网络。
“我们的对手很狡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利用社会关系尚未完全稳定的空子,专门挑选弱势家庭的女孩下手。”张所长指着墙上那张粗糙的上海市区地图,面色铁青,“必须尽快打破突破口,否则还会有更多女孩遭殃!”
压力如山,但李振邦的眼神却异常锐利。现代刑侦理念告诉他,系列案件并不可怕,反而会留下更多的线索和模式。关键在于,如何从这枚小小的纽扣上,挖掘出最大的价值。
“所长,”李振邦摊开手掌,“这颗纽扣是关键。它的材质和样式,不像普通家庭的手工制品,更像是……批量生产的商品。我们需要搞清楚它的来源。”
张所长凑近仔细看了看:“塑料的?这玩意儿现在可不常见。上海滩能生产或者销售这种新奇玩意的的地方,不多。”
“对!”李振邦点头,“我们可以从销售渠道入手。这种纽扣可能用于某种特定款式的成衣,或者作为饰品单独出售。我想申请去市里的百货公司、绸布庄,特别是那些卖洋货或新奇玩意儿的店铺调查一下。”
这是个大胆的想法。在通讯基本靠走、记录基本靠手的年代,进行如此大范围的摸排,工作量巨大,且如同大海捞针。但这也是目前最直接、或许也是唯一的线索。
张所长沉吟片刻,用力一拍桌子:“好!就按你说的办!老王,你去联系分局,把纽扣的图样和特征发协查通报,重点是各区的百货公司和大型商铺!振邦,你和我,亲自去跑一趟市中心几家最大的百货公司!老赵,所里和棚户区的排查不能停,重点是核实那个‘胡表舅’的一切信息!”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排查开始了。
接下来的两天,李振邦和张所长几乎跑遍了上海主要的商业区。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这些在旧上海闻名遐迩的百货商场,如今虽已换了天地,但依旧是商品流通的中心。他们亮明身份,出示纽扣图样,一家家柜台询问,一个个售货员打听。
过程枯燥而疲惫。大多数售货员看到纽扣都茫然摇头,这种“心形”的、“塑料”的纽扣,在他们看来太过稀奇。也有人提供一些模糊的线索,比如听说洋行偶尔会有类似的船来品,或者某些专做女学生生意的小店可能会有这种俏皮款式,但都无法确定。
李振邦没有气馁。他不仅询问纽扣本身,还仔细观察各家商铺销售的成衣款式,特别是针对年轻女性的服装,试图找到使用类似纽扣的衣物。他甚至留意商店里是否有相机(尽管极其稀少),想着如果能拍下纽扣照片,调查会容易得多,但这在1951年的基层派出所,无疑是天方夜谭。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李振邦想到了一个被忽略的角度——犯罪心理画像。
晚上回到派出所,他顾不上休息,在煤油灯下铺开纸笔。他不再局限于物证,开始尝试勾勒犯罪嫌疑人的特征:
· 熟悉底层社会: 能精准找到棚户区这类管理相对薄弱、家庭困难的目标。
· 具备欺骗性: 能伪装成亲戚或同乡,利用花言巧语或小恩小惠(如心形纽扣这种小礼物)骗取少女信任。
· 有流动能力: 跨区作案,说明有交通工具或熟悉城际流动渠道。
· 可能团伙作案: 系列案件显示组织性,有负责物色、诱骗、转运、销赃的不同角色。
· 目标明确: 只针对特定年龄、特定家庭的少女,说明有稳定的销赃路径(可能是偏远的山区、妓院或者非法工厂)。
根据这个画像,李振邦将调查重点重新拉回到棚户区和底层流动人员身上。他建议张所长,加大对码头、车站、小旅馆等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排查力度,特别是近期有陌生面孔出现、行为异常的人员。同时,重点关注是否有经常离开上海、又突然返回的“熟面孔”。
这个思路得到了张所长的认可。撒出去的网开始收紧。
第三天下午,李振邦独自一人再次来到闸北缫丝厂附近,进行更细致的走访。他不再笼统地询问是否见过小娟,而是拿着那颗心形纽扣,重点询问附近的杂货铺、小吃摊、以及一些在街边游荡的青少年。
在一个卖针头线脑和廉价化妆品的小摊前,摊主——一个眼神精明的中年妇女,拿着纽扣端详了半晌,忽然说:“哎,这扣子……我好像有点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沪上警事:1950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