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深处的根据地,迎来了又一个忙碌的清晨。山坳里的练兵场上,此起彼伏的口号声穿透薄雾,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那是刚换上新步枪的战士们正在操练,枪身在晨光下闪着冷冽的光,与他们黝黑脸上的汗珠交相辉映。不远处的仓库区,几个穿着粗布军装的后勤兵正踮着脚,往高处堆放刚运来的罐头,铁皮碰撞的“叮当”声里,混着他们压抑不住的笑声。
“这批罐头可真地道!”一个圆脸的小战士拍了拍箱子,“听说是南洋的华侨给运过来的,里面还有牛肉的呢!”
旁边的老兵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赶紧码好!下午三营就要开拔,这些都得跟着往前线送。”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根据地早已不算新鲜。自从三个月前开始,一批又一批的物资像是从地里冒出来似的,源源不断地送到各个根据地——用小鬼子的钞票从敌占区换来的钢材,东南亚华侨辗转送来的布匹和罐头,还有上个月那批让首长们都红了眼的军火……仓库从空荡荡变得堆不下,战士们的装备也一天一个样。
作战科的参谋室里,吕首长正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手指划过华北、华东的防线。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插着小旗子,红色的代表根据地的队伍,蓝色的则是日军的据点。跟半年前相比,红色的旗子明显多了不少,有些甚至已经插到了靠近铁路线的地方。
“报告首长!”一个通讯员掀帘进来,手里捧着一份电报,“冀中军区来电,他们新整编的三个团已经完成训练,请求配合作战任务!”
吕首长接过电报,嘴角忍不住上扬。三个团,这放在一年前,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候根据地缺枪少弹,有的战士手里还拿着土造的鸟铳,一个连能凑出二十条像样的步枪就算不错。可现在,光是冀中军区,像模像样的团就编了八个,更别说晋察冀、晋冀鲁豫,等等,这些主力区域——加起来算一算,能拉出去打仗的队伍,已经快到九十万了。那些从何雨柱那里辗转送去的书籍,一到抗战大学,就被小心地卸下来,码在临时腾出来的教室里。老师们围着这些书,眼里都透着亮——有讲数理化的课本,有讲工业农业的技术手册,民兵手册,还有不少医学理论着作等等,特别是赤脚医生手册让缺医少药的农村里能找到治病的草药治病。书本满满当当堆了半间屋。
这些书籍像一粒粒种子,落在了抗战大学的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学生们的知识越来越扎实,眼界越来越开阔,不仅学会了打仗的本事,还懂得了建设的道理。
自从送完物资以后,何雨柱就在家里面待着,他也到了读书的年龄。
吕文冰便琢磨着,得让孩子去学校报个名,正经认点字。
两人出了胡同口,沿着街边的路牙子往前走。路上遇见不少街坊,都笑着跟吕文冰打招呼:“大清媳妇,这是带柱子去哪儿啊?”
“去小学报名上学!”吕文冰嗓门洪亮,透着股自豪,“咱柱子也到岁数了,该上学堂了。”
旁人瞅着何雨柱那模样,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这孩子是真高,瞧着比同龄孩子高出一大截,说是十三四岁都有人信。有人打趣:“柱子这体格,去学校怕是得坐最后一排吧?”
何雨柱只是腼腆地笑了笑,没接话。他心里清楚,自己这身体虽说才九岁多,身高这事儿确实有点扎眼,但也没法子。
走了约莫十几分钟,就到了那所小学门口。
吕文冰领着何雨柱进了校门,找到校长办公室。校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姓王,正趴在桌上写文件。见有人进来,他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先是落在吕文冰身上,随即就被旁边的何雨柱吸引了。
王校长愣了一下,又仔细打量了何雨柱几眼,眉头微微皱起,带着几分诧异问:“这位家长,请问有什么事吗?
“”吕文冰说你好校长,“这是我儿子何雨柱,今年九岁多,该上小学了。”
“九岁多?”王校长很惊讶,他站起身,下意识地跟何雨柱比了比身高,自己一米七出头的个子,这孩子居然快到他下巴了,“这……这身高,怕是比五六年级的孩子都高吧?”
何雨柱仰着脸对王校长说:“校长,我虽然看着高,但确实是九岁多。而且,小学的课程我差不多都自学完了。我想在这里报名,就是能不能麻烦学校通融一下,平时我在家自习,到考试的时候我再回来参加考试?”
王校长听了这话,脸上的诧异更浓了。他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没见过哪个九岁的孩子敢说自己把小学课程都学完了。他沉吟了片刻,打量着何雨柱,见这孩子虽然个头高,但眼神清亮,说话也条理清晰,不像是在瞎吹牛。
“你说你学完了?”王校长想了想,转身从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一叠试卷,“这是我们学校今年五年级的期末试卷,你要是能把这些卷子做出来,而且全对,我就答应你的要求,破例让你这么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双穿何雨柱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情满四合院之双穿何雨柱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