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先生,您的建议非常好。”艾拉点了点头,“我之前太执着于西方的展示逻辑,忽略了东方非遗的本质。您说得对,非遗的核心是匠心和故事,而不是展示方式和价值排序。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策划活动。”
老工匠们也松了口气,李师傅说道:“丁先生说得对,只要不丢了我们的根,怎么展示都好。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手艺,了解我们的故事,就是好事。”
争议终于平息,活动策划得以顺利推进。接下来的几天,艾拉团队和村里的工匠们一起,忙着布置场地、整理作品、准备解说词。
丁元英则成了双方的“协调员”。每当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他都会从中斡旋,引导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有一次,艾拉团队的成员提出,要给每件作品配上详细的英文解说,包括工艺参数、艺术价值等,而老工匠们则认为,解说词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作品的寓意和创作故事,不需要太多专业术语。
“英文解说可以有,但要兼顾不同观众的需求。”丁元英说道,“对于专业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详细的工艺参数和艺术价值分析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所以,我们可以准备两种解说词,一种详细版,一种简约版,让观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他还建议,在解说过程中,加入匠人的现场分享。“让东西方的匠人亲自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比任何书面解说都更有感染力。观众能通过匠人的讲述,感受到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和坚守,这才是‘中西非遗对话’的意义所在。”
在丁元英的协调下,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顺畅。艾拉团队的成员们也渐渐融入了麻栗村的生活,他们跟着老工匠们学习竹编、雕刻,感受东方非遗的魅力;老工匠们也从艾拉团队那里,了解到了西方的艺术理念和展示方式,开阔了眼界。
活动当天,天气格外晴朗。老槐树下,木质展台错落有致,竹编和绿植环绕其间,柔和的灯光洒在一件件非遗作品上,营造出既古朴又现代的氛围。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学者、媒体齐聚一堂,期待着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
活动一开始,艾拉上台致辞:“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西非遗对话’活动,不是为了比较东西方非遗的优劣,而是为了寻找它们的共通之处。无论是东方的桃木雕刻、竹编,还是西方的玻璃吹制、金属锻造,背后都藏着匠人们的坚守和智慧,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匠心无界,文化相通。”
接下来,就是作品展示和匠人分享环节。按照丁元英的建议,所有作品都以“创作故事”为线索串联起来。
首先登场的是李师傅,他带来了一件桃木松鹤摆件。“这件作品,我刻了整整三个月。”李师傅拿着作品,语气朴实,“松鹤象征着长寿和吉祥,是我们东方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是村里的老人们,想让他们都能健康长寿。每一刀,都饱含着我的心意。”
李师傅的分享朴实无华,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掌声过后,艾拉走上台,她带来了一件玻璃吹制作品——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鸟。“这只玻璃鸟,是我用传统的玻璃吹制工艺制作的。”艾拉说道,“在西方,鸟象征着自由和希望。制作的时候,我希望通过玻璃的透明和灵动,展现出自由的意境。每一次吹气,每一次塑形,都是与玻璃的对话,也是对自由的追求。”
东西方匠人的故事,虽然文化背景不同,却都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手艺的坚守。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最精彩的环节,是东西方匠人的现场互动。李师傅邀请艾拉一起体验桃木雕刻,艾拉也邀请李师傅尝试玻璃吹制。
李师傅拿着刻刀,耐心地教艾拉如何握刀、如何发力。“雕刻的时候,心要静,手要稳,眼神要专注。”李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说道,“要把自己的心意融入到刻刀里,让木头有温度,有灵魂。”
艾拉学得很认真,虽然第一次接触桃木雕刻,动作有些生疏,但她眼神专注,每一刀都格外用力。“这太神奇了!”艾拉忍不住感叹,“原来木头也能传递出这么多情感。握着刻刀的感觉,就像在与历史对话。”
另一边,李师傅也在艾拉的指导下,尝试玻璃吹制。他拿着玻璃管,小心翼翼地吹气,看着玻璃在火焰中慢慢塑形,眼中满是好奇和兴奋。“这玩意儿真有意思!”李师傅笑着说,“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要控制好吹气的力度和速度,还要掌握好温度,真是个技术活。”
东西方匠人的互动,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馨而有意义的瞬间。他们看到的,不再是文化的差异,而是匠心的共通。无论是桃木雕刻还是玻璃吹制,都需要匠人们付出心血和汗水,都需要坚守和热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