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丁元英和皮埃尔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丁元英说道,“真正的强者,不是通过迎合他人来获得认可,而是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以包容的心态与他人交流。我们的非遗,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世界,不需要通过改变本质来讨好谁……。”
皮埃尔深表认同:“丁先生,您让我对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们总觉得西方审美是主流,东方文化需要适应我们。现在我明白,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之别。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融……。”
三天后,皮埃尔带着样品制作方案离开了麻栗村。村里的工匠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老工匠们负责核心工艺,年轻工匠们则根据丁元英的建议,在细节处融入西方几何元素。
李师傅负责制作一件桃木松鹤摆件。他依旧沿用传统的浮雕刀法,松鹤的形态栩栩如生,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在底座的设计上,他采纳了年轻工匠的建议,雕刻了一圈简洁的圆形花纹,既保留了东方的古朴,又增添了一丝西方的简约。
王师傅的竹编花篮,依旧采用传统的经纬编织法,纹路细密,结实耐用。他在花篮的提手上,加入了少量的三角形编织元素,让原本素雅的花篮多了一份设计感,却又不破坏整体的清韵。
年轻工匠周明,则尝试将西方的几何构图融入桃木雕刻的背景中。他雕刻了一幅“山水人家”,远山采用了简洁的三角形轮廓,近水则用圆形波纹表现,房屋的屋顶是传统的歇山顶,墙体却用了直线勾勒,东西方元素在作品中自然融合,毫无违和感。
创作过程中,工匠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让西方几何元素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如何在不破坏寓意的前提下增加作品的观赏性。每当遇到问题,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丁元英则在一旁适时提点,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有机的结合……。”丁元英看着工匠们的作品,“比如这个竹编花篮,提手上的三角形元素,不能只是简单地编上去,要考虑到受力情况,还要与花篮的整体形态协调。这就像做人一样,既要保持自我,又要学会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坚守本心……。”
在丁元英的指导下,工匠们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半个月后,第一批定制样品终于完成。当这些作品摆在欧阳雪和丁元英面前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桃木雕刻依旧古朴典雅,核心工艺和文化寓意丝毫未变,底座和细节处的西方几何元素,不仅没有破坏作品的整体意境,反而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设计感;竹编作品保持了原本的素雅清韵,少量的珐琅彩点缀(经过调整,改为低饱和度的色彩),让作品更加精致,却不显得浮夸。
皮埃尔收到样品后,立刻发来反馈,对作品赞不绝口:“太完美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东方本真与西方适配的完美融合。西方观众既能感受到东方工艺的精湛,又能找到熟悉的审美元素,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引发轰动……。”
三个月后,麻栗村的非遗作品如期在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展出。展览开幕式上,皮埃尔特意邀请了丁元英、欧阳雪和几位老工匠代表出席。
当一件件桃木雕刻、竹编、刺绣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惊叹。西方观众们驻足在作品前,仔细欣赏着精湛的工艺,聆听着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他们被东方工艺的魅力所折服,更被其中蕴含的坚守与传承精神所打动。
“这些作品太神奇了……!”一位西方观众说道,“桃木雕刻的刀法如此精湛,松鹤的形态栩栩如生,寓意也非常美好。底座的几何元素,让我觉得很亲切,也让作品更具现代感……。”
另一位观众则表示:“我以前对东方非遗了解很少,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东方人的智慧和坚守……。”
展览期间,麻栗村的非遗作品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让东方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不少西方文化机构和企业也纷纷联系欧阳雪,希望能与麻栗村合作,将更多的东方非遗作品引入西方市场。
皮埃尔在展览闭幕式上宣布:“我们与麻栗村的合作是长期的。未来,我们将持续引入麻栗村的非遗作品,同时也会组织西方工匠前往麻栗村交流学习,促进东西方工艺的深度融合。”
这个消息让欧阳雪和老工匠们都激动不已。他们的坚守,终于换来了世界的认可;麻栗村的非遗,终于真正走向了国际。
回国的航班上,欧阳雪看着窗外的云海,心中充满了感慨。她转头看向身边的丁元英:“丁先生~,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或者为了机遇而丢了本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