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匠们和年轻工匠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苏记者站在中间,有些不知所措。她能理解老工匠们的担忧,也能明白年轻工匠们的想法。她看向欧阳雪,希望她能出面调解。
欧阳雪微微一笑,说道:“大家先别吵,都坐下来慢慢说。李师傅,王师傅,你们的担忧我能理解。做手艺确实需要安静,需要专注。我们可以在打卡地设置专门的创作区,和体验区隔离开来,让你们能安心创作。而且,游客体验手艺,我们可以提前预约,控制人数,避免打扰你们。”
她转头看向年轻工匠们:“周明,林姑娘,你们说得也有道理。非遗传承需要新鲜血液,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但我们也要记住,传承的核心是精髓,是精神。我们不能为了吸引游客,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让非遗变成流于表面的表演。”
丁元英也开口说道:“其实,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麻栗村的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老工匠们担心的是手艺的本真和专注,年轻工匠们希望的是手艺的传播和发展。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包容,是传承的重要底色。老工匠们要包容年轻人的新想法、新做法,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年轻工匠们也要尊重老工匠们的传统和经验,在坚守本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非遗才能既保留传统的精髓,又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丁元英的话,像一股清泉,浇灭了大家心中的火气。老工匠们和年轻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
李师傅沉默了片刻,说道:“丁先生说得对。我们确实应该包容年轻人的想法。苏记者,你的方案,我们同意了。但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打扰我们做手艺,不能让非遗变成表演。”
“李师傅,您放心。”苏记者连忙说道,“我一定会按照您的要求,合理安排拍摄和体验活动,保证不打扰你们的创作。而且,我会在纪录片和宣传中,重点突出你们的坚守和手艺的精髓,让更多人尊重和珍惜我们的非遗。”
王师傅也说道:“好,那我们就相信你。希望你能说到做到,把我们麻栗村的非遗真正宣传好,传承好。”
争议终于平息,方案得以顺利推进。苏记者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匠人的一天》系列纪录片的拍摄中。她不再追求镜头的华丽,而是专注于真实的呈现。她拍李师傅修复老竹编时,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不惜花费几个小时;拍周明放弃城市工作返乡传承时,面对家人的不解和朋友的质疑,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拍王师傅教年轻工匠竹编时,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步骤,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
纪录片的第一集《李师傅的竹编人生》上线后,很快就在网络上爆红。视频里,李师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与竹编的故事:“我学竹编,是跟着我父亲学的。那时候,家里穷,竹编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我父亲说,竹编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我学了一辈子竹编,刻坏了不知道多少根竹子,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就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竹编的美。”
视频的最后,李师傅拿着自己修复好的老竹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网友们纷纷留言:“李师傅太让人敬佩了,一辈子坚守一门手艺,这就是工匠精神!”“竹编原来这么美,这么有内涵,我也想学习竹编!”“麻栗村的非遗太珍贵了,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
随着《匠人的一天》系列纪录片的持续更新,麻栗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不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体验非遗,感受工匠们的坚守和乡村的本真。他们跟着李师傅学雕刻,跟着王师傅学竹编,在非遗文化长廊里了解非遗的历史和故事,在小丹精神纪念馆里缅怀英雄的事迹。
村里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村口的道路被修缮得更加平整,两旁种上了整齐的绿植;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里面摆放着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村里的市集上,除了农产品,还多了很多非遗手工作品,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购买。
但麻栗村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增多而失去本真。老工匠们依然在自己的工坊里专注地创作,年轻工匠们依然在学堂里认真地学习,村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他们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也没有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对非遗的要求。
苏记者也渐渐融入了麻栗村的生活。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记录者,而是成了村里的一份子。她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跟着工匠们一起学习手艺,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过节。她越来越了解麻栗村的文化和村民们的想法,也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把麻栗村的故事讲好,让更多人知道非遗的美,知道坚守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