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在古城的上空盘踞了半个月,热浪把青石路烤得发烫。秦学者的新书《英魂映非遗:麻栗村的坚守与传承》在这样的天气里上市,却像一股清泉,迅速席卷了文化圈。扉页上,小丹的黑白照片与麻栗村的青山绿水相映,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李师傅四十年如一日的雕刻、王师傅修复老竹编的执着、周明放弃城市工作返乡的抉择,还有小丹用生命诠释的坚守。
新书首印三万册,一周内便销售一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非遗传承注入了精神内核”“让英雄精神有了具象载体”。麻栗村的非遗学堂门口,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拜师的年轻人,村口的老槐树底下,总能看到有人捧着书在读,时不时还会引发一阵讨论。
欧阳雪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本书不仅是对麻栗村非遗的宣传,更是对小丹精神的传承。秦学者来村里道谢时,她特意备了一桌简单的饭菜,席间,秦学者感慨道:“我写这本书,只是想记录下真实的坚守,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来,人们心里还是向往真诚和坚守的……。”
丁元英坐在一旁,慢慢喝着茶,淡淡说道:“真诚是最好的宣传,坚守是最硬的底气。这本书能火,不是因为营销,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半个月后,一篇题为《借英雄之名逐利,麻栗村非遗的商业化骗局》的文章突然在网络上疯传。文章作者笔锋尖锐,用词刻薄,声称麻栗村借小丹的英雄光环炒作非遗项目,秦学者的书不过是“精心策划的营销软文”,甚至质疑欧阳雪“代替小丹完成未了情”是刻意营造人设,目的是吸引资本关注,最终将非遗变成牟利工具。
文章还配了几张断章取义的图片——欧阳雪与陈老签约时的合影、非遗产品展销会的热闹场景、村民们收到分红时的笑容,以此佐证“商业化”的“事实”。更有甚者,文章还翻出了当年格律诗事件的旧账,暗示丁元英“擅长算计”,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利用英雄精神和非遗文化“圈钱”。
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不明真相的网友跟风谴责“消费英雄”“亵渎非遗”,有人在格律诗非遗联盟的官微下谩骂,有人甚至跑到麻栗村的旅游评论区恶意差评。肖亚文紧急联系公关团队,却发现负面舆论扩散极快,根本难以控制。
“欧总~,这明显是有人故意抹黑……!”肖亚文在电话里急得声音发颤,“我们查到文章作者是一家竞品文旅公司的策划,他们最近也在做非遗项目,嫉妒我们的热度,就想出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欧阳雪握着手机,指尖冰凉。她看着窗外操场上正在练习雕刻的年轻人,看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心中又气又痛。他们辛辛苦苦坚守的一切,在某些人眼中,竟然成了“逐利的骗局”。那些老工匠们一辈子的心血,那些年轻人的执着与热爱,那些对小丹精神的传承,难道在别人眼里,都只是“营销手段”?
她忍不住想起小丹。如果小丹还在,看到这样的污蔑,会是什么心情?她一定不会允许别人这样诋毁他们的坚守,诋毁英雄的精神。想到这里,欧阳雪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别急……。”丁元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刚从山上采药回来,身上还带着草木的清香。他递过一杯温水,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舆论的本质是情绪,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辩解,而是用事实说话……。”
“可现在网上骂声一片,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品牌声誉就毁了!”欧阳雪眼眶泛红,她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却怕自己坚守的初心被人玷污,怕小丹的精神被人亵渎。
丁元英看着她,眼中满是理解与坚定:“品牌声誉不是靠舆论堆砌的,是靠日复一日的坚守。你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做非遗传承吗?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光环,是为了让手艺活下去,让文化传下去,让小丹的精神被更多人知道。只要我们守住这个初心,就不怕别人抹黑……。”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那些恶意抹黑我们的人,本质上是嫉妒我们的坚守和成果。他们越是跳脚,越能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我们没必要跟他们纠缠,因为情绪的对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我们陷入泥潭。不如沉下心来,做好我们该做的事,用事实让他们闭嘴……。”
就在这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来电者自称姓苏,是古城日报社的记者,也是小丹当年的校友。“欧阳女士,您好。”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而坚定,“我看到了网上的文章,也看到了秦学者的书。我不信那些污蔑,小丹学姐是我的榜样,她的精神不会被用来炒作。我想亲自去麻栗村采访,把真相写出来,还你们一个清白,也还小丹学姐一个公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