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冬天来得悄无声息。一场不大不小的雪,给整个古城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
丁元英的别墅院子里,那几棵桂花树的叶子早已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静静地伫立着。他依旧保持着规律的生活,只是午后的阳光变得更加珍贵,他常常会搬一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捧着一本翻了无数遍的书。
这天下午,雪又开始下了起来,不大,像柳絮一样轻轻地飘落。丁元英正坐在窗边喝茶,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了敲门声。
他有些意外。自从欧阳雪那次告白之后,除了她偶尔来送些东西,几乎没有人会来打扰他。
丁元英起身打开门,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
“老丁……?”
来人穿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头发和眉毛上都沾了些雪花,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那份独特的气质。
“志远……?”丁元英也有些惊讶,“你怎么来了……?”
来人名叫李志远,是丁元英在柏林时的旧友,也是一位在哲学和文化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两人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联系了。
“路过这里,就想来看看你……。”李志远笑了笑,走进院子,“没想到古城的冬天这么冷……。”
丁元英侧身让他进屋,关上了门:“坐吧。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两人在茶室里坐下,丁元英给李志远泡了一杯普洱茶。热气腾腾的茶水,驱散了些许寒意。
“这几年,你过得怎么样……?”李志远端着茶杯,看着丁元英,“我听老陈说,你一直在四处游历……。”
“还行……。”丁元英笑了笑,“就是四处走走,看看风景,想想事情……。”
“想通什么了吗……?”李志远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
丁元英沉默了片刻,说道:“以前总想着要超脱,要远离红尘。现在才明白,红尘才是最好的道场。所谓的‘道’,不在书本里,也不在深山里,而在生活中,在人情里……。”
李志远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笑容:“看来,这几年的游历,你收获不小。我还记得以前在柏林,你总是说要‘道法自然’,可那时候的你,更像是在刻意追求一种‘自然’,反而不自然了……。”
“你说得对……。”丁元英点了点头,“以前是我太执着于形式了。以为不食人间烟火才是‘道’,其实不然。能在烟火气中保持清醒,在人情世故中坚守本心,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两人聊了很久,从哲学聊到文化,从过去聊到现在。李志远向丁元英讲述了自己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丁元英也分享了自己对文化属性的一些新的感悟。
“对了……,你还记得我们以前讨论过的‘文化自觉’吗?”李志远忽然问道,“我最近在做一个相关的课题,遇到了一些瓶颈。我觉得,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首先要唤醒个体的自觉。可怎么唤醒,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丁元英想了想,说道:“唤醒个体的自觉,不能靠说教,也不能靠灌输。要靠‘示现’,而不是‘说明’。就像格律诗,它没有去宣讲什么文化属性,而是通过一个商业案例,让人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这就是‘示现’……。”
他顿了顿,又说道:“每个人的文化属性都是不同的,觉醒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人需要通过挫折,有的人需要通过感悟,有的人则需要通过榜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能够让个体觉醒的环境,提供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契机。至于最终能不能觉醒,还要看个体自己的选择……。”
李志远若有所思地听着,眼中渐渐露出了光芒:“你说得太对了!我一直陷在理论的圈子里,反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格律诗这个案例,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格律诗只是一个开始……。”丁元英说道,“真正的文化觉醒,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一个‘示现’者,而不是‘救世主’……。”
“‘示现’者,而不是‘救世主’。”李志远重复了一遍,点了点头,“这个定位很准确。我们以前都太想做‘救世主’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也停了。李志远起身告辞:“老丁,今天跟你聊得很尽兴。你的话点醒了我,真是不虚此行……。”
“能帮到你就好……。”丁元英送他到门口,“有空常来……。”
“好……。”李志远笑了笑,“下次来,我请你喝酒……。”
送走李志远,丁元英回到茶室,看着窗外的雪景,心中一片平静。
他知道,他的“道”,又有了新的内涵。他不再是那个试图用理论去改变世界的“遥远的救世主”,而是一个愿意用实践去“示现”、去启发他人的红尘过客。
他的道法,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在人心的感悟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