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丁元英的行动,在韩楚风、欧阳雪和肖亚文的默契配合下悄然展开。
韩楚风动用了自己在商界和人脉圈的所有资源。他联系了丁元英在海外的旧友,包括那位柏林的老教授,甚至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查询了丁元英可能留下的行踪轨迹。然而,丁元英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除了偶尔从某个遥远地方传来的、语焉不详的消息外,没有任何确切的线索。
“他似乎在刻意避开我们……。”韩楚风在一次电话中对欧阳雪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老教授说,他收到过丁元英从西藏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只有一句话:‘此间甚好……,勿念……。’”
欧阳雪握着电话,心中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只要他还活着,我们就不会放弃……。”
与此同时,肖亚文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份文化基金发展报告的撰写中。她熬了无数个夜晚,不仅详细梳理了基金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成就,更重要的是,她将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理论与基金的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瓶颈,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构想。
这份报告,与其说是一份工作文件,不如说是一封写给丁元英的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丁元英智慧的敬佩,对格律诗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他归来的渴望。
“韩总……,报告我已经写好了。”肖亚文将报告电子版发给韩楚风,“我觉得,这不仅是给丁总的一份参考,更是我们自己对未来方向的一次梳理……。”
韩楚风仔细阅读了报告,对肖亚文的工作赞不绝口:“写得很好,亚文。这份报告很有深度,也很有诚意。如果丁元英能看到,他一定会感受到你们的用心……。”
肖亚文笑了笑,心中却有些忐忑:“就怕他根本没机会看到……。”
“会有机会的……。”韩楚风安慰道,“我已经托人将报告的概要,通过老教授转达给丁元英了。至于他看不看,会不会回复,就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寻找丁元英的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欧阳雪依旧每天打理着格律诗的事务,只是在闲暇之余,总会不自觉地望向丁元英曾经住过的方向。肖亚文则利用去各地考察项目的机会,留意着任何可能与丁元英有关的蛛丝马迹。
这天,肖亚文在云南考察一个民间音乐项目时,意外遇到了一位曾经给丁元英提供过住处的普洱小山村村民。
“你说的那个沉默寡言的先生啊,我记得他。”村民想了想,说道,“他在这里住了半年多,每天上山采茶,人很和善。不过,他在一个多月前就走了,说是要去西藏。”
肖亚文心中一动,连忙问道:“您知道他具体去了西藏的哪里吗……?”
村民摇了摇头:“不知道……,他没说。只是说想去看看布达拉宫……。”
得到这个线索,肖亚文立刻给韩楚风和欧阳雪打了电话。
“西藏……?”欧阳雪听到消息,既兴奋又紧张,“那我们现在就去西藏找他!”
“别着急……。”韩楚风冷静地说,“西藏那么大,我们盲目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丁元英既然选择了去那里,肯定是想清静一段时间,我们冒然前去,反而可能会打扰到他……。”
肖亚文也说道:“韩总说得对……。我们现在有了大致的方向,已经比之前好多了。我们可以先通过当地的朋友,了解一下丁总的情况,看看他是否还在西藏,是否愿意意见我们……。”
经过商量,三人决定由肖亚文先以考察西藏民间文化的名义,前往西藏。一方面是为了工作,另一方面则是暗中寻找丁元英的下落。
肖亚文抵达拉萨后,没有立刻四处打听,而是先按照计划,开始了她的工作。她走访了当地的民间艺人,参观了古老的寺庙,感受着西藏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她也通过韩楚风介绍的当地朋友,悄悄打探着丁元英的消息。
几天后,朋友带来了一个消息:“我听说,在纳木错湖边的一个牧民帐篷里,住着一个来自内地的男人,行为举止很奇怪,每天只是坐在湖边看风景,很少说话。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肖亚文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立刻决定,前往纳木错。
纳木错的湖水湛蓝清澈,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雪山之间。湖边的风很大,带着刺骨的寒意。肖亚文按照朋友的指引,找到了那个牧民帐篷。
帐篷外,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坐在一块石头上,背对着她,望着远处的雪山和湖水。他穿着一件简单的冲锋衣,头发有些凌乱,却依旧难掩那份独特的气质。
“丁总……?”肖亚文试探着喊了一声,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那个身影缓缓地转过身,看到肖亚文,平静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常态。
“是你……,亚文……。”丁元英的声音依旧平淡,听不出喜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红尘观棋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